![]()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博物馆专门为咖啡办展?也许只有在上海才能做到。看过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后,网友如此评价。
许多人说,上海几乎是一座“展览之城”,密度高、质量优、种类全。从“偶然!激浪派!”的先锋脉搏,到“其命惟新”的百年脉络,这个秋天,上海各类展览如同斑斓秋叶铺展,涵盖经典艺术、当代实验、生活美学、历史纪念、科技融合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无论你想看什么展,上海都有。
![]()
上海历史博物馆咖啡特展,展品雀巢、麦斯威尔咖啡。阮佳雯 摄
“咖啡控必冲,藏在博物馆的咖啡市集太宝藏了!”这个周末,上历博原创新展“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正在展出,182件展品带领观众回溯咖啡的全球传播史。从18世纪的咖啡研磨机,到民国时期上海的咖啡馆卡座复原,再到现代人熟知的雀巢、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咖啡与上海的百年羁绊在此徐徐展开。更令人惊喜的是,博物馆庭院化身室外“咖啡空间”,在金秋时节为市民观众带来“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近90个摊位创历史新高,市民纷纷前来“打卡”,一边逛市集,一边看展,不少观众感慨“第一次知道咖啡有这么多故事!”
![]()
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上历博供图
![]()
“上海牌”咖啡罐头。上历博供图
“生活美学”是近期上海展览的一大主题。在复星艺术中心,京都品牌“SOU·SOU”带来中国内地的首场线下特展,展览通过行李箱、鞋子等日常物件,传递“小而美”的生活哲学。素雅的纹样、实用的设计、温润的材质,每一件展品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特别的是,作为上海站一大亮点,品牌创始人若林刚之与团队特别推出“SOU·SOU×香云纱”系列。当传统香云纱与SOU·SOU的几何纹样相遇,传统手工艺的细腻质感与年轻化色彩语言“同框”出现,既保留东方工艺的温度,又让设计轻松融入日常穿搭与社交生活,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频共振。
![]()
展览现场。复星艺术中心供图
![]()
展览现场。复星艺术中心供图
![]()
展览现场。复星艺术中心供图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近期推出“没什么好玩的!”林天苗个展,通过对日常物品的再造,引领观众进入更为内省的艺术世界。这是林天苗迄今规模最大的个人展览,围绕“身体”与“日常物品”两大主题,集中展出40余件代表作品。 其中,《i-情》(2024-2025年)和《一滴一点》(2021-2022年),是艺术家抗癌时期的作品,药水滴落的瞬间,化成画布上的墨点,是与病痛对抗的记录。不少观众对此深有触动,“脆弱,也是一种力量。”
![]()
林天苗个展 展出作品。PSA供图
![]()
林天苗个展 展出作品。PSA供图
如果说这些展览专注“小而美”的治愈,上海美术馆目前的两场展览则为观众带来“大而深”的震撼。“其命惟新——广东百年美术大展”汇聚关山月、黎雄才、林风眠等350余位广东艺术家的800余件作品,展现岭南美术的百年风华。“这次大展,无论是作品品类还是展出规模,均是迄今广东美术展览之最。”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
![]()
“其命惟新”展览现场。赖鑫琳 摄
![]()
“其命惟新”广东百年美术展。主办方供图
“巍巍者华——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艺术展”汇聚詹建俊、靳尚谊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并纳入青年油画创作者的代表性作品,既描绘山河壮丽,也有捕捉生活细节的温情表达。尤为难得的是,多件珍藏文献与名家巨作同场亮相,让观众不仅能欣赏油画的视觉魅力,更能了解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来“守正创新”的学术精神。
![]()
展出作品。阮佳雯 摄
![]()
展厅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先锋艺术领域,近期开幕的“偶然!激浪派!”吸引许多观众走入西岸美术馆,这是国内首个全面、系统性梳理激浪派的大型展览,通过蓬皮杜中心200余件馆藏真迹,完整追溯这一20世纪颠覆性、先锋性并存的艺术流派。
刘海粟美术馆的“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则聚焦年轻一代的创作力量。大展以“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为背景,邀请青年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共同参与,用绘画、装置、AI艺术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百年变局”的思考。展厅里,既有对AI技术的探索性运用,也有对人性本质的深度追问,展现出青年创作者“敢想敢试”的活力。
![]()
青年美展展品《滴动仪》。作者聂士昌供图。
![]()
青年美展现场。阮佳雯 摄
民生现代美术馆“提视造境Promptoscape: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聚焦AI主题的艺术创作,汇集了全球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AI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31件/组作品,涵盖互动影像、行为表演、机器表演、艺术装置、AI生成照片和国画、AI交响乐、汉字艺术等。这些作品不仅仅在测试AI作为工具的极限,更打开了AI成为人类共同表达伙伴的可能性。
![]()
提视造境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
近期,“敦煌风”席卷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2025年度大展“登临出世界”以“塔”为核心线索,联动甘肃省博物馆等多家机构,依循古丝绸之路汇聚东汉至元代跨越千年的珍贵文物,以及林舒、马良、马伯庸等当代创作者的佳作。去年吸引30万观众的“何以敦煌”展览今秋回归,展览以“早中晚期依次展陈,文化艺术脉络清晰”为特色,系统呈现莫高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壁画、洞窟与彩塑,让观众得以“逛一次展,洞察莫高窟千年演变”。
![]()
“何以敦煌”428窟复制窟。主办方供图
![]()
“何以敦煌”北周第428窟。主办方供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多场历史人文类展览带着厚重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成为缅怀过去、启示当下的重要载体。“中国之声 世界之光——宋庆龄与国际传播”特展以宋庆龄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主线,通过展示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书信、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呈现她为反法西斯和平事业与中国解放事业奔走呼号,并梳理她对推动中外友好与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进步——革命文物中的复旦和复旦人”展出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数百件有关复旦人光辉事迹的革命文物。“岂曰无名 山河为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的隐蔽战线主题展”,以翔实的史料与丰富的展陈,聚焦党的隐蔽战线在民族存亡之际的特殊使命与卓越贡献。
![]()
宋庆龄与国际传播特展。主办方供图
![]()
宋庆龄与国际传播特展。主办方供图
这个深秋,上海的展览用多元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勾勒出“展览之城”的生动轮廓。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小众的消遣,而是覆盖全年龄段、全审美偏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展览不再是单向的“观看”,而是包含互动、体验、思考的沉浸式参与。
原标题:《大展连连看,来上海约会“展览之城”》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