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姑苏区,临顿路改造后的苏式廊亭里,白发老人正端详着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拓印过程;拙政园的古树下,研学团的孩子们用画笔临摹飞檐斗拱;山塘街的“街区客厅” 中,外卖小哥顺手带走了商户门口的垃圾袋......从老宅深院到街角巷口,从古典园林到社区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早已融入古城的肌理,让千年文脉在服务群众、赋能生活中焕发全新活力。
阵地暖人心
让文明实践扎根古城街巷
今年3月,位于山塘街的苏州商会博物馆焕新亮相,正式挂牌“姑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同步入选“苏州市档案馆时光驿站”“江苏省史志馆联盟苏州系列馆”,为古城新时代文明实践版图再添薪火传承的文化坐标。
![]()
姑苏区建设文明实践阵地,从来都是“顺着百姓的需求来”。整合市区两级文博场馆、特色企业等资源,建成教育服务、文化服务、消防救援服务等10个特色分中心,打造80余个区级文明实践点,形成“一刻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将文明实践的根系深扎于古城的每个角落。
今年以来,已开展文化传承、古城保护、教育科普等各类活动600余场,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大家都说:“这些场所就像家门口的‘暖心屋’,没事就想来坐坐,从老人到小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真正实现了“阵地全覆盖、服务全天候、活动全龄化”,将文明实践转化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
文化润生活
让千年文脉淌进烟火日常
姑苏的文明实践,总带着文化的“甜滋味”。姑苏区深耕“古城书院”“心阅姑苏”“古城文明里”等品牌项目,培育打造了一批兼具姑苏特色、贴近群众需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
30多名来自企业、高校、社区的青年代表齐聚阊门,由中国好人、国家金牌导游顾凤娟带队,以走读研学的方式,探寻苏州古城的千年文脉与商业繁华。顾凤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幽默的讲解风格,将每个景点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娓娓道来。她表示:“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希望通过‘古城书院’走读研学,让大家触摸古城的筋骨与温度,真正理解‘最江南’的精神内核。”

“心阅姑苏”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着力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社区家庭教育培育出一批兼具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的“古城小主人”;“非遗进社区”让居民感受缂丝、苏州评弹等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群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家门口的暑托班”依托文明实践阵地,整合各类专业资源,化解青年职工家庭假期子女照护难题;“文明姑苏幸福夜”系列活动,带来了家门口的“苏超”,让古城的夜晚充满了活力与欢乐。一个个文明实践项目如涓涓细流,汇成文明姑苏的温暖江河,滋养着城市的文化根脉与幸福日常。
共治强根基
让八方力量汇聚文明合力
7月正值酷暑,双塔街道办事处楼下新打造的户外劳动者群体服务驿站正式开放。由海尔智能科技、中亿丰城建等企业捐赠的定制冰柜里,放置着冰镇矿泉水和酸梅汤,驿站配有休息座椅、微波炉、医药箱、充电器等设施,还特别设置了水雾降温喷淋装置,为高温天气户外作业人员提供“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便利服务,让奔波在烈日下的新就业群体歇歇脚、降降温,感受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
文明实践不是单方的“独奏”,而是社会各界的“交响乐”。姑苏区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协同的文明实践新格局:创新成立十全街、临顿路商户联盟、新就业群体联盟等“姑苏区文明实践联盟”;沿街商户主动将门前空间让渡一米,打造供市民游客休憩的“街区客厅”;联动辖区园林、住建等行业资源共建景观花圃,将专业力量引入街巷美化;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组织卫生健康、科技科普等行业资源定期开展爱心义诊、健身专业指导、科普教育等便民活动,让不同群体都能感受到文明实践的温度与精度。
![]()
![]()
姑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用阵地网络织就民生福祉,让“一刻钟”的便利里藏着民生温度;以文化项目传承千年文脉,让昆曲的水磨腔与孩子们的笑声在古巷里共鸣;靠多元协同凝聚服务合力,让商户的茶桌、小哥的配送箱都成了文明传递的驿站,化为老百姓身边最真切的体验。
当八方力量共护一城烟火,文明实践便成了古城肌理中流淌的鲜活血液,不仅满足了居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物质文化需求,还为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渲染出一幅“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姑苏新长卷。
姑苏发布出品
来源丨区委宣传部(文明办) 王晓晴
编辑丨小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