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一位年届六十二岁的退休小学教师,虽已卸下教鞭,却未停下操劳的脚步。每日悉心照料孙儿,于琐碎日常中寻得安适,日子倒也过得充实而有滋味。可最近一个月,她总觉得身体不得劲 —— 白天动不动就口渴,刚喝完一大杯水,没半小时又想找水喝,连晚上起夜的次数都变多了。更明显的是,以前抱孙子能逛半小时菜场,现在走几步就觉得浑身没力气,体重还悄悄掉了 3 斤。一开始王阿姨以为是天热缺水,没当回事,直到孙子奶声奶气地说 “奶奶你最近脸色不好”,老伴才催着她赶紧去医院看看。
![]()
到了医院,王阿姨挂了内分泌科的号,接诊的是温和的张医生。听王阿姨详细说完症状,张医生先让她查了个空腹血糖。等结果出来,张医生拿着化验单说:“阿姨,您这是糖尿病前期了,还好发现得早,要是再不管,很可能就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了。”
王阿姨一听就慌了,急忙问:“张医生,我平时也没吃多少糖啊,怎么会跟糖尿病扯上关系?这病真的和吃饭有关吗?”
张医生笑着点点头,耐心解释:“当然有关系!咱们身体里有个叫胰岛素的‘小管家’,专门负责把吃进去的糖吸收利用起来。要是长期吃饭不注意,比如顿顿都吃精米白面,或者总吃油多、糖多的东西,这个‘小管家’就会累得‘罢工’。到时候糖没法被吸收,全堆在血液里,血糖就高了,时间长了就可能变成糖尿病。您平时是不是爱吃白米饭、白馒头,蔬菜吃得比较少啊?” 王阿姨愣了愣,还真是这样,她觉得杂粮嚼着费劲,顿顿都是白米饭,蔬菜也就炒一盘,偶尔还会跟着孙子吃点小蛋糕、小饼干。
![]()
接着,张医生特意强调,想要控制血糖,吃饭时这三点一定要特别注意:
别让主食 “太精细”,多掺点 “粗的”:张医生说,像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这些精细主食,消化起来特别快,吃下去后血糖升得就像坐火箭一样,特别容易让血糖超标。建议王阿姨把家里的主食换一半成杂粮,比如煮米饭时加把小米、红豆,买馒头选荞麦做的,吃面条就选全麦的。“不用一下子全换掉,比如今天在白米饭里加一勺小米,慢慢习惯就好,这样血糖就不会升得那么快了。”
蔬菜要 “先吃、多吃”,绿叶菜当主力:“您下次吃饭,记得先夹几口蔬菜再吃主食和肉,” 张医生认真地说,蔬菜里的纤维就像 “减速带”,能让主食里的糖吸收得慢一点,帮着稳住血糖。而且每天蔬菜一定要吃够量,大概一斤半左右,最好一半都是绿叶菜,像菠菜、油麦菜、生菜这些,炒的时候少放点油,水煮或者凉拌着吃更健康。王阿姨赶紧记下来,原来自己以前不仅蔬菜吃太少,还总最后才吃,难怪血糖会高。
别 “趁热吃” 也别 “吃太快”,给肠胃留够时间:张医生还提醒,很多人喜欢吃刚出锅的热饭,觉得香,但太烫的食物会伤到胰腺 —— 这可是产生胰岛素的 “工厂”,“工厂” 受了伤,胰岛素就不够用了,血糖自然难控制。另外,吃饭太快也不行,大脑反应慢,等感觉到饱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建议每口饭嚼 20 下,慢慢吃。王阿姨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平时带孙子忙,吃饭总狼吞虎咽,以后可得改过来。
![]()
回家后,王阿姨照着张医生的话开始调整饮食。早餐把白粥换成了小米粥,再配个水煮蛋和凉拌黄瓜;午餐煮米饭时加一把红豆,先吃半碗炒菠菜再吃饭;晚餐就煮点全麦面条,配着清淡的冬瓜汤。刚开始觉得杂粮有点糙,吃不太习惯,慢慢也就适应了。
半个月后,王阿姨明显感觉口渴的症状减轻了,抱孙子逛菜场也不觉得累了。前往医院复查之际,惊喜地发现空腹血糖果真降低了。张医生对她大为称赞,肯定她的做法,还鼓励她持之以恒,继续保持当下的状态。
这期间,王阿姨还跟小区里的老姐妹打听,又看了医生推荐的科普文章,才知道原来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因为饮食不当 “吃” 出来的 —— 比如有人爱喝甜饮料,觉得果汁健康,其实里面的糖比可乐还多;还有人吃饭不按时,饿极了就暴饮暴食,这些都特别伤胰腺。她以前偶尔会用果汁代替水,现在彻底改成了喝温水。
![]()
又过了一个月,王阿姨的血糖稳定在了正常范围,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她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糖尿病是遗传的,跟吃饭没关系,现在才知道,好好吃饭比啥都重要!”
其实像王阿姨这样的情况不少,尤其是中老年人,别觉得 “没吃多少糖就没事”,饮食里的小细节 —— 主食粗不粗、蔬菜多不多、吃得快不快,都跟血糖息息相关。只要早点注意这些,就能远离糖尿病,好好享受健康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