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杭州气温如同坐上“过山车”,短短几天内温差高达十几摄氏度,这让众多“鼻炎星人”直呼伤不起——鼻涕不断、呼吸不畅、睡眠质量急剧下降……杭州多家医院的耳鼻喉科门诊迎来了一波就诊高峰。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各类号称“一喷就通”“物理治疗”的鼻炎产品也销量大增。
网红鼻喷“神药”副作用大
当心鼻腔功能损伤不可逆
“医生,我网购的进口鼻喷一开始很管用,现在怎么失灵了?”“用鼻炎仪照了半个月,鼻子反而更干了!”……在各家医院的耳鼻喉科门诊中,医生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因滥用网红鼻炎产品导致病情加重的患者。一款被不少网友捧为“鼻炎神药”的进口鼻喷,在社交媒体上广受追捧。据称“一喷鼻子就通”,效果立竿见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胡孙宏告诉记者,最近气温变化剧烈,过敏性鼻炎患者明显增多。特别是降温那几天,门诊量增加了约三成。在他的门诊中,确实有很多患者曾经或正在使用这类产品。“这类药物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见效,不管是感冒还是鼻炎引起的鼻塞,一喷马上就通气。但它们都含有一种成分——减充血剂。”
![]()
胡孙宏医生在诊室
胡孙宏介绍,减充血剂能够快速收缩鼻腔血管,暂时缓解鼻塞症状,但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几小时后会出现反跳现象,也就是鼻甲既充血又肿胀,用久了会让鼻甲处于长期充血状态,鼻塞症状加重。如果经常使用、长期使用,就会引发药物性鼻炎,这是最大的副作用。而且很多这类药物还会让人产生依赖性。”
同样,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李静的门诊,也有不少患者因焦虑自行购买所谓的“网红鼻炎产品”。
李静也曾研究过这些“网红鼻喷”产品的成分。“从成分上看,大部分含有麻黄碱类的血管收缩剂成分,虽有即时收缩血管、缓解鼻塞的效果,短时间内确实有效,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成瘾,还会损伤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她进一步解释道,鼻腔是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器官,其中的纤毛细胞一旦受损,便不可再生。“这类鼻喷虽然短期见效,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鼻腔功能不可逆的损害。鼻炎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科学管理与长期控制。”
临床上,胡孙宏遇到过太多因长期滥用减充血剂而导致鼻腔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例。
30多岁的李先生(化名)患有过敏性鼻炎多年,却从未到医院进行过正规诊断和治疗,常年依赖朋友推荐或网上自购的鼻喷药物。当他来到胡孙宏的门诊时,他的情况令见多识广的专家也感到震惊。
“那位患者怀里揣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鼻喷剂和滴鼻剂,数一数竟然有十几瓶。”胡孙宏回忆道,“患者说‘没有这些药我就活不下去’,但最近这些药物效果越来越差,即使加大剂量、增加使用频率,鼻子仍然堵得厉害。”
经过详细的鼻内镜检查,胡孙宏发现李先生因长期滥用减充血剂,鼻腔黏膜已经严重肥厚增生,是典型的药物性鼻炎。“正常的鼻甲组织应该是柔软、有弹性的,但他的鼻甲已经变得硬韧,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常规药物已难以奏效,最终只能通过手术或射频消融等方式缩小鼻甲,扩大鼻腔容积,改善通气质量。”
“鼻炎理疗仪”不靠谱
夸大宣传,缺乏临床依据
除了鼻喷剂外,电商平台上各类“鼻炎治疗仪”也颇受欢迎。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款号称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的理疗仪,宣称能“深入鼻下组织,养护修复”,适用于“鼻炎辅助治疗”。在该产品的评价区内,不少消费者表示“被其神奇的宣传效果所吸引购买”。
胡孙宏分析指出,这类产品本质上属于热疗范畴,类似于热敷。“加热能使鼻甲暂时收缩,缓解鼻塞,和我们用温水敷鼻、使用热敷鼻贴的原理类似。”他说,“有些商家夸大宣传,把产品吹得太玄乎,声称可以治鼻炎,那肯定是骗人的,大家一定要警惕!”
李静也表达了对此类产品的担忧:“目前主流医学并未认可光刺激能够有效治疗鼻炎,缺少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据。相反,不当使用这类产品可能对鼻甲黏膜纤毛造成损伤,带来二次伤害。”
去年秋天,黄女士(化名)在家长群的推荐下,为5岁儿子购买了一款手持鼻炎理疗仪。“孩子鼻塞睡不好,我想着物理疗法没有副作用,就配合药物一起用。”初期孩子鼻塞有所缓解,还觉得效果不错。今年降温后,孩子鼻炎复发并伴随感冒发烧,黄女士再拿出“理疗仪”用却毫无效果,孩子最终被确诊为鼻窦炎。
李静指出,鼻窦炎多继发于病毒或细菌感染,与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不同。“很多家长容易将二者混淆,延误治疗。”她强调,儿童感冒后易继发鼻窦炎,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中耳炎,必须及时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
李静医生在为患者治疗
应对鼻炎的正确之道
科学管理,规范治疗是关键
了解网红产品的风险后,那么面对鼻炎,正确的应对之道是什么?两位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科学管理,规范治疗。
胡孙宏首先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过敏性鼻炎非常普遍,每十人中就有一到两名患者,不必过度焦虑。
在管理上,首要原则是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他建议:“对于像尘螨这类南方常见的过敏原,可以通过保持环境清洁、降低粉尘浓度,或佩戴口罩、使用鼻腔隔离剂等方式来减少接触。”
当预防手段不足以控制症状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就成为关键。胡孙宏指出,鼻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案,“但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李静特别提醒,用药的起点不是网购,而是医院。“当症状持续时,应前往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鼻内镜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务必遵医嘱规范用药,切勿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这才是控制病情、避免反复的关键。”
来源: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