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比降、同比收窄”反映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在寻底,但放缓下跌”。
想要看清房地产市场变得越来越困难。
自2025年3月以来,具体的住宅平均价格已很难在公开统计渠道直接获取,留给我们的只有月度更新的价格指数和销售面积。数据的模糊化本身,就暗示着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足
![]()
上海房地产市场,可以公布到具体到日的数据,可以一探房地产的现状。
上海二手房挂牌量一年内从1.2万套激增至17万套,但每天能成交的房子比例却从7.57%跌至1.57%——这组数据,或许正是解开当前楼市迷局的关键钥匙。
上海房地产市场在过去一年上演了一场生动的实验。
2024年10月,上海开启房地产销售松绑政策,二手房挂牌量从政策前的1.24万套直线飙升至9.37万套,一年后更是达到17.06万套的历史峰值。
政策的本意是激活市场流动性,结果却意外打开了一道“泄洪闸”。
交易效率的变化。政策前,上海每天能卖掉的房子占可售房源的7.57%;政策松绑后,这一比例骤降至1.57%。卖房的人增加了近13倍,但买房的人却没有同步增长。
政策松绑释放了积压的供给,却未能有效刺激需求端,这是理解当前楼市困境的核心关键。
![]()
真实的上海楼市正在分裂为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内环线内,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奇特的“双轨制”。老旧小区的“老破小”价格在8-12万元/平方米左右徘徊,而稀缺的新楼盘却能轻松突破24万元/平方米同样的地理位置,价格差距可达一倍以上,产品品质取代了地段成为定价的核心因素。
中环区域相对稳定,价格在6-8万元/平方米区间波动,供给量相对充足,是真正的改善型需求主战场。
而外环区域则明显供给过剩,价格在3-6万元/平方米范围内,面临着最大的去化压力。
这种分化印证了一个趋势:当投资属性褪色,房子的居住属性开始主导定价逻辑
购房者不再盲目追逐任何位置的房产,而是精挑细选真正适合自己的居住空间。
![]()
上海内部的这种分化模式,正在不同能级的城市之间同步上演。
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依然保持着相对抗跌的能力,这里汇聚了全国最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就业资源。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也有着类似的韧性,但非核心区域已经开始明显回调。
而三四线城市,除少数有产业支撑和人口流入的地区外,普遍面临着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价值重估
这种分化背后是住房供需总体平衡后的必然结果。当稀缺时代结束,品质和区位就成为决定价值的关键因素。
房地产市场的这场转型并非暂时的调整,而是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房地产市场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如今面临的是“好不好”的挑战。从全民炒房到回归居住,从恐慌性购房到理性选择,市场正在告别异常态,回归常态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接受几个事实:
一是房地产将不再是无脑买入就能赚钱的资产,选址、产品品质、持有成本都将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
二是不同能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关联度将降低,一线城市的回暖不必然带动三四线城市的复苏。
三是政策的刺激效果将越来越有限,政策可以改变交易节奏,但难以扭转市场基本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