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汤剂披上现代注射液的外衣,是否意味着我们在科学与传统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
1941年,抗战烽火中,中国第一支中药注射液诞生于危难之际。
这种将传统中药通过现代制剂技术制成注射液的尝试,本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
谁能想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中药注射液已发展成为拥有超过130个品种、催生多款年销售额超10亿元重磅品种的庞大产业。
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深重的隐忧。
不可否认,中药注射液的诞生,承载着战时应急的使命。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将中药直接注入体内的用药方式,确实能解决一些紧迫的医疗问题。
图片来源:AI
![]()
这种“创新”打破数千年中药传统用药方式——口服、外用,从未有直接注入血管的先例。
随着时间推移,中药注射液行业开始“野蛮生长”,本该严格规范的药品研发与生产,在利益驱动下偏离了科学轨道。
许多品种在基础研究薄弱、临床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市,为日后埋下隐患。
中药与西药的根本区别在于:西药成分明确,作用机制清晰;而中药复方成分复杂,相互配伍后产生的物质基础难以完全阐明。
当这些复杂成分绕过人体胃肠道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时,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中,四分之一来自注射液。
这一比例背后的现实是,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已成为药物安全的风险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药注射液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后果比口服药严重得多,过敏、休克、多器官功能损伤……这些严重不良事件在临床中时有发生。
医生们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部分中药注射液在特定领域显示出一定疗效;另一方面,用药风险如影随形。
在不少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注射液甚至成为“创收神器”,甚至一些医生开具“金三角”方案——中药注射液加+西药+口服药,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更带来用药安全风险。
利益与安全的博弈,在这场危机中若隐若现。
面对严峻形势,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堪称史上最严的中药注射液监管措施。
图片来源:AI
![]()
公告明确提出“三个一批”:主动评价一批、责令评价一批、依法淘汰一批。
这一分类处置思路,体现出监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药品管理法》2019年修订实施前上市的中药注射液,全部被纳入上市后研究和评价范围,这意味着大多数中药注射液品种都将面临严格复审。
监管的收紧,实则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负责。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经过科学验证,不容半点含糊。
这不仅是监管要求,更是对“人民健康至上”理念的践行。
这场中药注射液的评价体系,核心始终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如何真正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病救人才是医学的王道。
当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不能确保安全,甚至可能带来伤害时,就必须重新审视其存在的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固步自封,拒绝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和发展中医药。
相反,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必须经过现代科学的洗礼。
图片来源:AI
![]()
严格的临床研究、规范的上市后评价,不是对中医药的否定,而是对其健康发展的保障。
对那些经过科学验证安全有效的品种,应当继续合理使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限期整改;对验证无效或不安全的,则应坚决淘汰。
中药注射液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有些品种或将黯然退场,而那些经得起科学检验的优质品种则可能迎来新生。
医药领域没有中西医的界限,只存在有效与无效、安全与危险的区别。
当我们放下门户之见,以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为准绳,中医药这一古老智慧必将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毕竟,治病救人永远是医者不变的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