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四川党的建设》报道了华日通讯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靠核心技术站稳一席之地、依靠科技创新撑起一片天空、依靠智能制造抢占市场新高地的生动实践,勇当四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
原文报道如下▼
“小巨人”赢得“大市场”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2月1日,成都市武侯区,成都华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日通讯”),天线装配、印制板焊接、系统调试等生产线开足马力,争分夺秒赶订单。
“公司主要产品为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有固定站、监测车、搬移站、空中站、手持设备等多种形态。”华日通讯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在赶制的产品需在春节前完成交付安装。
临近春节,企业冲刺“开门红”生产忙。在四川,像华日通讯一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下简称“‘小巨人’企业”),靠什么赢得“大市场”?又如何成为四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近日,记者走进“小巨人”企业,寻找答案。
![]()
靠“核心技术”站稳一席地
千万元以上的研发投入,值不值?对于华日通讯,这是企业在无线电频谱监测行业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的信心,也是仅靠一个产品就签出10亿元以上订单的底气。
“30年前,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成为国内最早进入无线电频谱监测行业的企业。”华日通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发生产处于“空白”,几乎被进口产品所垄断,价格高昂。
如何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在无线电频谱监测这一技术密集型行业,答案无疑是掌握核心技术。而这,已经贯穿华日通讯30年发展历程。
“30年前,我们推出了第一台国产化设备。”华日通讯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从天线阵到数字信号处理单元的全链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拥有所有类型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
从“无”到“有”,华日通讯的产品,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机场等重点场所无人机管控,铁路、广电等行业通信保障,车联网等物联网应用场景频谱监测和卫星干扰定位……
应用场景广,对应的是对技术创新提出的“高要求”。“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折射、反射,由此带来的多径效应直接影响测向定位的准确度。”华日通讯相关负责人介绍,减少干扰信号的影响,提升产品分辨率、准确性和灵敏度,是整个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比如,当下的城市环境,有各种各样的无线电波在传输,也有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对直线传输的无线电波产生反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对目标信号源的高效锁定。而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车等传统监测设施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准确对信号进行监测测向。
“这种情况,空中监测站就很有优势。”华日通讯相关负责人说,对空中监测站而言,其搭载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有限,要实现同频信号分离测向非常困难。
但在华日通讯测向领域专家唐柯的带领下,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功设计出一款小型化三通道七阵元监测测向设备,既能满足无人机载荷小型化要求,又符合测向准确度高以及同频信号分离测向的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
“虽然我们是一家工业企业,但并非传统的工业制造型企业,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华日通讯相关负责人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我们需要继续深耕无线电频谱监测领域,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在技术上持续创新。”
综合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