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愈见你 | 我的溃结十年——带着病痛,好好去生活

0
分享至

编者按:在人类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健康与疾病始终如影随形。每一次关于疼痛与疗愈的记录,都成为人性、希望、坚韧与爱的深刻展现。而放眼未来,我们预见的不只是医疗技术的惊人飞跃,更是对病患愈发深切地理解与尊重。医学的终极使命,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在敬畏中寻求精妙干预,在理解中维护动态平衡,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共舞。本文为《身体周刊》读者投稿的患者故事,“愈见你”,感受生活的点滴。


这是我生病的第4961天,第13年零7个月。

生病伊始——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最开始的情况已经记不清了,毕竟只是大学毕业后那个初冬的一顿麻辣火锅,然后菊花疼了几天,再然后大便减少,其他一切如常。那年过年,姨妈肠癌住院开刀,老妈贴身照顾,除夕和新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家里的大人都很忙,加上过年期间排便稍许正常了些,我也就没有告知家人我的情况。

再然后一切都滑向深渊,年后回到异地工作岗位的我,排便情况越来越糟,时不时就有便意,可是上厕所又排不出来,或者是不成形的大便,并且伴随着肚子疼痛越来越频繁,疼痛等级也越来越高。没办法,我只好打电话给家人求助。

彼时的老妈已经在陪伴姨妈进行术后的化疗,每周去一趟医院,每天病房迎来送往,各种各样的癌症病友,老妈对于各类疾病的认知也日趋增多。她问我除了大便减少、肚子疼之外,是否还会便血?我哪知道,我一个洁癖的人怎么可能去盯着大便看。没办法,老妈猜得没错,我确实便血了。马上就是五一假期,老妈让我赶紧回老家,并提前帮我预约好了肠镜检查。

就是那次,让我对普通肠镜检查PTSD了。完全不耐受的我做完检查,灵魂已经飘出了身体,最后只能由表嫂和老妈架着,从检查室拖出去。就像你在古装影视剧里看到的,犯人被衙役几十大板打昏厥后拖出公堂那样,头朝地,脚掌朝天。

然而做检查只是第一步,令人绝望的检查结果更残忍。我像个丧尸一样头靠在老妈肩膀,坐在检查室门口的椅子上,还没有从刚才的“酷刑”中缓过来。过了不知多久,表嫂手里拿着报告出现在我们面前,看着我妈叹了好大一口气,不容乐观地摇了摇头。“我要死了。”这句话瞬间从我的脑子里蹦出来。表嫂把报告递给老妈,“医生说情况不容乐观。”接着我的眼泪就跟被打开了阀门的自来水龙头,源源不断地从眼眶中滚滚而出。原来,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没有表情,没有声音,也是可以哭的。

忘了是怎么回到家的,大人们在厨房做饭,在客厅收拾,推进每天生活的进程。我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盯着窗外,思绪纷飞。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这么糟糕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从小到大一直生病?以后是不是还要反复生病?如果我死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经历这痛苦的一切了。可是怎么死呢?割腕?太疼了;跳楼?头砸到地面的时候肯定很疼,而且万一跳下去死不了,弄个半身不遂,更加不是我想要的;吃安眠药?这个可以有。那时我还不知道安眠药是处方药,只是看电视里面,多吃些安眠药会永远地沉睡过去。当这个想法跳出来的时候,我马上又否定了。“可是这样我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这世上就没有我这个人了。”电视剧里人物的内心独白再次在现实中上演。也许是人类求生的本能,我暂时放下了轻生的念头。

第二天去医院看门诊,确诊了“溃疡性结肠炎”。医生开了美沙拉嗪肠溶片给我吃,但是这个药副作用很大,伤肝伤肾伤白细胞。先吃一周,再抽血化验相关指标看情况。回家打开电脑,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溃疡性结肠炎”几个字,该病一旦病发很难治愈,终身伴随,也就是说我的一生都不可能潇洒自在了,刚刚大学毕业一年,所有的理想抱负还没来得及扎根就腐烂了。唯一让我感到些许安慰的是,得这个病的名人有比尔·盖茨、安倍晋三,他们岁数都不小了,还活得好好的,看来我不会因为生这个病早早死去。人就是这么有意思,昨天我还在想着怎么死,今天就想着要多活几天了。

一切尘埃落定,理智回归大脑,我打电话跟公司领导说明了情况,请同事帮忙办理了停薪留职,安心在家养病。一周后,我自己上午骑车去医院抽血化验,下午拿到验血报告一看,万幸,肝肾功能指标都正常,白细胞有个向下的箭头。姨妈化疗白细胞降低的时候就打升白针,是不是意味着,这个药我可以吃,也像姨妈一样定期打针就可以?

生的希望燃起没多久就熄灭了,医生说,我的理解不对,这个药我不能吃。闷闷回到家,无力地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眼泪再一次平静地从眼角不停流下。晚饭时,姨妈带来好消息,中医院有专门看肠道问题的中医,也许可以吃中药试一下。就这样,被西药拒之门外后,我又开始了喝中药的治疗旅程。喝中药加灌肠持续了两个多月,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其间朋友们陆续传来关心的消息,他们建议我去省会大医院看看。我时不时就在网上搜索溃结相关的资料,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现在发达,搜出来的多是各种广告,叫人真假难辨。最终选择了一家以消化内科闻名的省会公立医院。

四处求医——路漫漫其修远兮

姨妈的身体稍微恢复了一些,老妈又病倒了,我只好自己去省会求医。原计划看诊后带着医生开的药,坐大巴回家。结果医生当场就让我住院,我也无从判断,只得听医生的。办好入院手续后,先去附近的超市买了洗漱用品。第一次住院,还是自己一个人,心情忐忑,还好病房的医生护士倒是态度很好,让我稍许放松了些。只是碍于病情,每天的餐食品类有限,能吃的东西一只手数得过来。

在医院住了十天,我旁边的病床从一开始检查出肠癌的老奶奶,到胃癌化疗的阿姨,到胰腺治疗中的姐姐,他们都有家人陪伴,知道我是一个人来住院,每个人都待我很好。尤其是最后那位姐姐的妈妈,是位山东阿姨。记得一次从卫生间出来突然一阵头晕,想快步走到床边躺下,结果刚三步并两步走到床边,就一头栽倒在病床上。晕乎中,我听到阿姨在呼唤我,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不一会儿护士就来了,给我手指扎了一针,“血糖正常呀”。当时我还不知道,这种之后经常出现在我生活中的头晕,是白细胞降低引起的。

每天在医院按时服药、吃饭、灌肠,除了蓝白条纹的病号服,感觉跟度假无异。十天后,我出院了。拎着大包小包的我路上碰到了山东阿姨,她跟其他人一起推着病床从另一栋楼里出来,病床上躺着姐姐,估计是回病房。阿姨见我吃力,便说要送我。我婉拒了。

求医之路曲折辛苦,但每每想到遇见的这些善良的人,经历过的这些细小的温情,总会温暖我,给我鼓励。

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里,我频繁往返于省会、之前上班的城市和老家县城,看诊、办理医保手续、吃药休养、复查肠镜等,就像走在一条黑暗的隧道里,不知何处是尽头。生活会在你毫无准备时给你致命一击,也会在山重水复处给你一丝光亮。转机是一次去复诊遇到一位病友,她是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最新的肠镜报告显示她的肠子跟正常人无异,只是长了一个息肉,所以再来看看。此刻我又燃起了生的希望,按照她说的去省会另一个医院找到了那位老中医。不过当天的号已经满了,我那时就医经验不足,只知道能提前预约,不知道还有加号这一说。于是问清了老中医的出诊时间,便打道回府,寄希望于下次门诊。

一周的时间过得很快,我又从老家坐了几个小时大巴来到省会,老中医说要再做一次肠镜,把一个腺性息肉切除,否则有风险。于是,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做了人生第三次肠镜,在第三个医院,还好这次有麻醉。老中医说刚开始要每周都去复诊,于是我便跟老妈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这一租就是三个月。幸运的是,在这过程中我的肚子不再频繁疼痛,便血的情况也在改善。老妈每天的固定动作就是买菜、烧饭、熬药,我每天的固定功课就是好好吃饭、喝药、观察大便、记录身体状况。

生活总归要向前,在身体状况恢复一些后,我回到了工作岗位,老妈回了老家。结果,等待我的是大量的不适应。除了白天的工作,下班后还要自己买菜、烧饭、洗碗,导致白细胞骤降,随之而来的是整夜整夜的失眠,半夜里楼下有人路过咳嗽一声,野猫的叫声我都听得一清二楚,人一下子就瘦了。我只好又打电话给老妈请她来照顾我。

成长时分——学会与疾病共存

有了老妈的照顾,我的身体不用那么疲惫了,睡眠也好转一些。原先有洁癖的我,观察大便成了每天的功课。如果哪天排出成型的大便会非常开心,觉得有了治愈的希望。但是时常肚子胀气和随时会让我一头栽倒的头晕时刻提醒我,我还不是个正常人。

还算幸运的是,在老妈的精心照料下,我的身体整体在恢复,便血和肚子疼的情况大有改善,身上也长回来一点肉,我自己也感觉精力好了一些,往返于省会与工作的城市开药、报销也没有那么力不从心了。虽然头晕还是如影随形,但比起最开始发病时候的痛苦和不知所措,一切都有了好转,我又开始了独居生活。虽然我还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出这幽深的隧道,但起码有一丝光亮透进来,让我看到了希望。

成年累月的城市穿行,每天守在煤气灶边一遍又一遍地泡药、熬药、滤药都让我疲惫。中途我也一度想着最近没什么症状,便没有再去开药了,结果现实教我做人,停药一段时间后,或短或略长,病情还是会反复。这下我相信了,这个病,确实会伴随终身。

一位病友曾经跟我说,生病了不用怕,该咋治咋治,能多活一天就是一天,现在医疗技术发展这么快,活着就有希望。后来有了快递寄送业务,我再也不用在药房排一两个小时的队伍等待抓药;再后来有了代煎业务,连熬药这项占用时间的工作也省了。哪怕到现在,还是没有什么可以治愈溃结的药物,我也觉得比之前轻松不少。

生病的这十三年零七个月里,从开始的悲伤、愤怒、消极逃避、自怨自艾,到中间的逐渐适应、缓慢恢复,到现在的坦然接受、与它和平共处。我再也没有侥幸心理,也放下了战胜它的执念,十年后,我终于学会了和它相处,不抱怨、不悲伤、不对抗,接受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提醒我要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珍惜日常的每一刻。

这么多年,除了自己心情的大起大落,在这过程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家人,尤其是我母亲给我的伟大的爱。每一次我需要她的时候,她永远都在。我曾对她说谢谢,她只是很平常地说,我又不累,你自己生病自己辛苦,仿佛她付出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正是这份爱给我的底气,还有这十多年的经历给我的勇气,生活工作中再遇到各种挑战时,我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还怕什么呢?


专家点评:

周军惠 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

读完这篇《我的溃结十年》,字里行间的疼痛与坚韧令人动容。作为肛肠科医生,见过太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从绝望到接纳的历程,但这篇文字中患者对病程细节的真实记录、对中西医治疗的亲身体验,以及与疾病共生的生命智慧,尤其值得从医学与人文双重维度深入解读。

溃疡性结肠炎初期往往容易被忽略,文中提到“大学毕业后那个初冬的一顿麻辣火锅”成为发病诱因,这与中医“饮食不节,湿热蕴肠”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肠澼”“久痢”范畴,饮食失宜(如过食辛辣、生冷)易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灼伤肠络,发为便血、腹痛。现代医学也证实,辛辣刺激可诱发肠道黏膜炎症反应,而文中后续出现的“便意频繁却排不出”“不成形大便”“腹痛加剧”,正是溃结典型的“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症状,是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的直接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初期因“洁癖”未关注便血,延误了早期干预时机。这提醒我们:溃结的早期识别往往藏在细节里——中医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观察二便是中医诊病的重要环节,正如《素问》所言“魄门亦为五脏使”,肠道异常实为脏腑功能失调的外显。而现代医学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文中描述的“普通肠镜PTSD”,也反映了传统检查方式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创伤,如今无痛肠镜的普及已大幅改善这一问题,但肠镜作为溃结诊断“金标准”的地位仍不可替代。

患者治疗历程是中西医协同的实践,治疗之路几乎涵盖了溃结的主流方案:从美沙拉嗪的副作用困扰,到中药口服加灌肠的尝试,再到中医辨证调治,这恰恰体现了溃结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现实选择。美沙拉嗪作为西医治疗轻中度溃结的基础用药,其“伤肝伤肾伤白细胞”的副作用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这与中医“是药三分毒”的认知相通——药物虽能攻邪,但若超出机体耐受,反致“药邪”为患。文中提到“喝中药加灌肠持续了两个多月”,这正是中医治疗溃结的经典思路:口服药调理脏腑,灌肠药直达病所。中医认为,溃结病位在肠,但与脾、肝、肾密切相关,急性期多属“湿热蕴结”,需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缓解期则常见“脾虚失运”“脾肾两虚”,需健脾益气、固肠止泻。文中老中医要求切除腺性息肉,也符合中医“祛瘀生新”的理念——息肉为“瘀浊积聚”,久留易生变,及时祛除可防患于未然。患者提到“停药后病情反复”,这与溃结“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的特性高度一致。现代医学强调溃结需长期维持治疗,中医则主张“缓则治本”,通过调理体质减少复发。文中“代煎业务节省熬药时间”的细节,既体现了医疗服务的进步,也反映了中药治疗在便利性上的突破——传统汤药虽效佳,但煎煮繁琐,代煎技术的普及让中医治疗更易融入现代生活,这正是中西医结合在实践层面的创新。

患者最终学会了与病共生,从“悲伤愤怒”到“坦然接受”,患者的心理转变暗合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机体与外界失衡的表现,接纳疾病本质上是接纳机体的“新常态”。文中“观察大便成了每天的功课”,看似是患者的无奈之举,实则暗合中医“察二便以知脏腑”的诊法——大便的形态、颜色、频次,都是判断病情进退的“晴雨表”,这种主动观察恰恰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生活化实践。患者提到“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背后是对疾病规律的深刻把握。现代医学证实,溃结的治疗目标并非“根治”,而是“诱导缓解、维持缓解、提高生活质量”,这与中医“既病防变”“带病延年”的理念不谋而合。文中病友“活着就有希望”的话语,更是道出了慢性病管理的核心——在医学手段之外,精神力量与生存信念往往是病情稳定的关键,这与中医“形神共养”的健康观高度契合。

这篇文字最动人之处,在于对“母亲的爱”的细腻描写——从陪诊到租房照料,从熬药到无声支持,这份亲情恰如中医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成为患者对抗疾病的“正气之源”。作为医生,我们常关注药物疗效与检查数据,却容易忽略家庭支持系统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中医强调“七情内伤”,不良情绪可加重病情,而亲情带来的心理慰藉,实则是“疏肝解郁”的无形良药。

文中对医疗进步的感知——从排队抓药到快递寄送,从自行熬药到代煎服务,也提醒我们:医疗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文关怀的延伸。正如中医“医者仁心”的古训,让治疗更便捷、让患者更舒适,本身就是医学的应有之义。

我们常说疾病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患者十三载溃结历程,最终实现了与疾病的“和平共处”。从医学角度看,这不仅是病情的稳定,更是对“健康”概念的重新定义——健康并非没有疾病,而是与疾病和谐共生的状态。中医“阴阳平衡”的智慧在此得到完美诠释:疾病如同阴,生命如同阳,阴阳消长是常态,动态平衡是目标。

这篇文字给所有溃结患者的启示是:接纳疾病不是妥协,而是更积极的生存策略;给医者的启示是:治疗不仅是开方用药,更是帮助患者找到与疾病共处的生活之道。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最高明的治疗,或许就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疾病的陪伴下,活出自己的节奏与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联盟第一!联盟第一!颤抖吧西部!最强火箭呼之欲出

联盟第一!联盟第一!颤抖吧西部!最强火箭呼之欲出

鬼魅突破上篮
2025-11-07 21:51:18
福建舰已入列?中国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并创下三个世界第一!

福建舰已入列?中国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并创下三个世界第一!

古史青云啊
2025-11-07 16:18:16
一种新型 “软啃老”正在扩散:40岁子女不伸手要钱不蹭住,却用这2种方式拖垮父母

一种新型 “软啃老”正在扩散:40岁子女不伸手要钱不蹭住,却用这2种方式拖垮父母

有故事的人
2025-11-04 06:17:05
王健已被双开!曾任莒南县委常委、副县长

王健已被双开!曾任莒南县委常委、副县长

微莒南
2025-11-07 18:37:18
浙江20岁女子隐私部位已经80岁了!医生:立刻停止

浙江20岁女子隐私部位已经80岁了!医生:立刻停止

深圳晚报
2025-11-07 23:56:11
葡萄牙穷到什么程度?我住了8个月,有些尴尬的现实得说出来

葡萄牙穷到什么程度?我住了8个月,有些尴尬的现实得说出来

诗意世界
2025-11-06 10:27:22
调查发现:冬天吃维生素b12的人,不出2月,身体或会有这3个变化

调查发现:冬天吃维生素b12的人,不出2月,身体或会有这3个变化

素衣读史
2025-11-07 16:57:14
不愧是网飞,这部电影快要404了,真敢拍

不愧是网飞,这部电影快要404了,真敢拍

来看美剧
2025-11-06 18:17:09
天呐,这是黄晓明?不得不说,差点没认出来啊

天呐,这是黄晓明?不得不说,差点没认出来啊

乡野小珥
2025-10-21 14:40:30
安徽一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被查

安徽一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被查

网易安徽
2025-11-07 16:57:15
晚宴后,老公的朋友在洗手间一把抱住了我,结果他却这么对我

晚宴后,老公的朋友在洗手间一把抱住了我,结果他却这么对我

亲爱的落落
2024-02-22 11:29:08
明明是抢来的,反当“筹码”跟中国提条件…

明明是抢来的,反当“筹码”跟中国提条件…

观察者网
2025-11-07 22:12:04
女性白天和情人发生关系,晚上和老公同房有怎样的感受呢?

女性白天和情人发生关系,晚上和老公同房有怎样的感受呢?

思絮
2025-10-24 10:42:12
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即将出现,曾比肩中国,如今在走日本的老路

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即将出现,曾比肩中国,如今在走日本的老路

阿器谈史
2025-11-05 20:57:46
加州选民强势回应:50号提案高票通过

加州选民强势回应:50号提案高票通过

美国华人杂谈
2025-11-07 08:22:47
张文宏直言:不管你信不信,老人过了80岁,基本都有如下7个现状

张文宏直言:不管你信不信,老人过了80岁,基本都有如下7个现状

黄河新流域
2025-09-28 13:34:43
4-2,28岁米兰旧将利剑出鞘,C罗争冠劲敌5连胜逼近榜首,C罗怕吗

4-2,28岁米兰旧将利剑出鞘,C罗争冠劲敌5连胜逼近榜首,C罗怕吗

侧身凌空斩
2025-11-08 05:16:24
白人黑人女性体味差异引热议,网友分享真实经历

白人黑人女性体味差异引热议,网友分享真实经历

特约前排观众
2025-11-08 00:15:04
现代儿媳压根不吃公婆立规矩那一套!95后:先问问我这反骨答不答应

现代儿媳压根不吃公婆立规矩那一套!95后:先问问我这反骨答不答应

墙头草
2025-11-07 09:10:50
高盛顶级交易员:美股临近CTA卖盘触发位,市场企稳看政府开门

高盛顶级交易员:美股临近CTA卖盘触发位,市场企稳看政府开门

华尔街见闻官方
2025-11-08 06:06:32
2025-11-08 07:00:49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6182文章数 50837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头条要闻

奥巴马意外现身 庆祝胜利

头条要闻

奥巴马意外现身 庆祝胜利

体育要闻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娱乐要闻

王家卫的“看人下菜碟”?

财经要闻

荷兰政府: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

科技要闻

75%赞成!特斯拉股东同意马斯克天价薪酬

汽车要闻

美式豪华就是舒适省心 林肯航海家场地试驾

态度原创

教育
本地
数码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教育要闻

三部门:3至6岁儿童尽量避免接触使用视屏类电子产品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数码要闻

受AI热潮推动 全球DRAM内存价格暴涨172% 创下历史新高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