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在中学当老师的高中同学辞职了,辞去了让很多人羡慕的事业编制。
辞职的那一刻,她发了朋友圈,接着她的微信就炸锅了,她妈妈视频过来把她臭骂一顿:“别人挤破头都想要的编制,你说丢就丢?都三十好几的人,去哪里找工作?怎么生活?
我也在她朋友圈下面评论:“你怎么舍得?当初挑灯夜战考下来的,辞了不可惜吗?”
她微信回复我说:“当初考编制,全是听从了父母的意见。但在学校工作多年,我越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即便外表多光鲜,外人多羡慕,可我的内心并不快乐。”
几个月后,看到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上一间充满艺术感、用鲜花、绿植、绘画装扮的花艺工作室,她坐在地上开怀大笑。
文案是原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真的很快乐!原来,她做起了花艺设计。
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她说:“虽然收入不太稳定,但每天与花花草草打交道,不用应付一堆调皮的孩子,睡觉都睡得踏实。”
这让我想起了冯唐的那句话:“人这辈子,宁愿薄情寡义,也别拧巴,你的命是你自己的,自己觉得幸福就成,别活在别人定义的成功里。”
“拧巴”——这个词精准地描摹了多少人的生活状态:内心想要往东,却往西边走去;明明很痛苦,却要强装开心。
为了父母的期待、外人的羡慕,做着一份光鲜却耗尽心神的工作;为了显得合群,每天带着微笑的假面具,只能晚上无人时才能卸下来;为了“三十而立”的教条,仓促地选择一人来成家,不管是不是真的喜欢,但至少完成了父母的期待,打破了外人的闲言碎语。
但,这种持续的自我对抗与妥协,会让灵魂在方寸之地左冲右突,遍体鳞伤。
当然了,冯唐这里说的“薄情寡义”,不是让你冷酷无情,而是斩断那些不必要的负累——果断放下别人的期待,温柔地离开所有让你内耗的关系,听从自己的内心,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它本质上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忠诚。
真正的“薄情”,不是对世界的无情,而是对无意义纷扰的屏蔽;
真正的“寡义”,不是对情感的抛弃,而是对束缚自我的陈规旧矩的挣脱。
但真要做到“薄情寡义”,必定会被人讨厌和不理解,这时候你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来抵抗别人的闲言碎语。
就像尼采所说:“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
生命只有一次,何必非要活成别人喜欢的模样?活成自己喜欢的不更好吗?
佩服我这位同学的勇气,人到中年,她终于想要做自己,想要给人生做减法,活出人生该有的松弛感。
她就像一位精明的园丁,毅然决然地折断除消耗心力的枝蔓,好让生命主干茁壮生长。
这并非自私,而是自爱。
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取悦的人,给出的爱也难免夹杂着委屈与计较。
那么,怎样才能从“拧巴”迈向“自在”?
首先,要有审视外界标准的勇气。
那些“必须”升职加薪,“必须”买车买房,“必须”结婚生子的声音,究竟是你内心的向往,还是社会潮流的裹挟?
其次,要培养“关你屁事”与“关我屁事”的决断力。
你的幸福不需要任何旁观者来签发许可证。
“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木心用这一句道出人生最佳状态——对外在世界保持一份冷静和距离,对自己的内在热爱,则投入全部激情去追逐。
选择“薄情寡义”地活,本质上是选择诚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你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是你此生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分配,决定权在你手中。
这不是怂恿你漠视他人,而是提醒你:永远不要为了迎合世界,而背叛那个唯一的、与你朝夕相处的自己。
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能拥有这样“薄情”的勇气,在世俗中先做自己,守护内心的宁静。
当岁月流转,你会发现,人生最明智的选择,无非是诚实地将真实的自我,奉为此生最高标准。
你的幸福,不是他人或者社会可以定义的,而是你自己觉得幸福,那便是幸福,便是你最好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