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富得流油、苏北望尘莫及”这句俗话,困扰江苏已久。若不打破天花板,外部竞合愈演愈烈,区域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这就是江苏今天必须直面的矛盾。
三年前,中央批复的《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给出一剂猛药:把全省推上“三圈两带”的巨型坐标系,倒逼资源重新流动,城市重新排位。
![]()
先看药方里的“圈”。南京都市圈不再满足于做省会,它用跨省合作把合肥边缘的滁州、马鞍山一起卷进来,范围比浙江全境还大。这样做的实质,是用钢铁、石化、汽车、芯片四把“锤子”,把华东腹地敲成统一市场,为未来高端制造和总部经济预埋通道。
再往南,苏锡常呈现另一种打法:空间小、能量密。全球十分之一的电梯、五分之一的光伏配件,在这里下线;GDP 人均突破2万美元的无锡,却还在用“企业家早餐会”抢时间。它们想把生物医药做到亚洲前三,目标并不虚:辉瑞、礼来实验室密集落地,最缺的只是一个统筹的“云端指挥部”。
![]()
向北翻越长江后,徐州的故事更具悬念。这座曾被煤炭和修理厂“染黑”的城市,正在用国家级物流枢纽身份重新定义自己。中欧班列每天发出超10列,河南、山东、安徽的制造商把设备拉到这儿拼箱,省界的概念在货运集装箱里被悄悄抹平。
解决不均不只靠圈,江苏还给自己安上“两条跑道”。第一条沿江经济带历来是经济心脏,但现在心脏要增肌而不是长膘。过去排队上马的化工项目被一口气关停三百多家,空出的岸线一半做生态修复,一半留给新赛道——新材料、航运金融、数字港口。江阴港对接的是大数据后台而非装卸工哨声,这就是变革的信号。
![]()
第二条沿海带才是真正的开疆拓土。534公里海岸线过去被盐碱地和浅滩浪费,如今风电机组像“白色森林”排满黄海之滨。盐城把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拉进一个闭环,只为在“碳中和”时代争一个头彩。联动下,连云港的大宗矿石年吞吐量已跻身全国前三,南通的新外海港区15万吨轮可以满载进出,苏州的外贸企业多了一个“不必去上海转港”的选项。
城市之外,县域扮演着“螺丝钉”角色。张家港的一个镇能产出全国10%的不锈钢,宿迁沭阳的花木产业却拉动了2万农户增收;看似细碎,却是整个体系运转的润滑剂。江苏要求县城规划必须同步纳入省级GIS系统,水、电、路、地块一张图,给投资人一周之内出准入结论——这效率,比很多国家级新区还快。
资源再分配的背后,是财政和政策的大规模“逆向输血”。去年苏北五市收到的省级转移支付首次突破1000亿元,占地方可用财力的三分之一;墒情监测、智慧排涝、乡村微网格,这些听起来“花钱不显山”的项目,却决定了基层治理能否跟上产业溢出。
![]()
企业则用脚投票。中天钢铁从张家港搬去南通海门,每吨钢运输成本降30元,长江生态压力随之减轻;华为昆山研发中心把工位开到宿迁,只因当地给了 2ms 以内的低时延工业互联网专线。市场总能比文件先一步嗅到机会。
对普通人来说,这张棋盘意味着什么?在南京,地铁通到马鞍山后,通勤时间缩短到45分钟,“跨省上班”成了朋友圈日常;在盐城响水,曾经外出务工的焊工返乡进了海上风电项目,人均工资翻倍。规划落地最快的感知,往往藏在这些具体日子里。
新秩序不会自发降临。苏锡常内部对总部资源的竞争、徐州甩锅“交通便利却难留人”的旧疾、沿海带如何在保护红树林和招商引资间找平衡,这些都是下一步的考题。顶层设计只能给方向,路要各城市自己走。
回头看,这种从“省内分食”转向“跨省抱团”的打法,既是江苏为自己解题,也在为长三角探路。如果三圈能像精密齿轮咬合、两带像高速传动轴输出,江苏或许会再次刷新外界对它的认知:不只是全国制造业巨无霸,更是空间治理的实验室。至于哪一圈最有爆发力?别急,等数据跟人流自己投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