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了文科,高考填志愿时发现一半以上的专业不能报,尤其是那些听起来很酷的科技相关专业。
大学还在缩减文科招生名额,但文科考生没减少,导致分数线越来越高,上好大学更难。
将近一半文科生毕业找不到对口工作,八成最后干了别的行业。AI还在抢饭碗,周围人都在说“学文科没用”。
搜专业信息,满屏都是“快跑别学文”。
![]()
2025 年新高考全面落地,历史类考生专业覆盖率不足 50% 的现实,叠加高校文科专业缩减、就业率低于理科的焦虑,让 “文科无用论” 再次甚嚣尘上。
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 “文科” 这门学科,而在 “教” 与 “学” 的错位、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脱节。
能在文科录取率仅 31%(如江西)的竞争中考上一本的学生,学习能力并不弱。真正的问题是基础教育阶段,文科被简化成 “背知识点”,理科被定义为 “拼智商”,导致不少学生带着 “逃避心态” 选文科,既没兴趣也没积累,最终成了 “文不理、理不通” 的 “双报废” 群体,低了外界对文科生的印象。
![]()
理科能跨文科,文科跨不了理科,所以文科价值低。
理科的核心是 “工具性”,比如编程、数据分析,确实能为文科研究(如数字人文、社科统计)赋能;但文科的核心是 “理解性”—— 理解社会规则、文化逻辑、人性需求,这些能力同样难以替代。
![]()
工地管理者用的是文科知识,砌墙用的是理科技能”,缺了哪一环都不行。真正的矛盾不是 “谁能跨谁”,而是文科教育没教会学生 “用理科工具强化自身优势”,比如让学新闻的懂数据分析,学法律的懂 AI 伦理。
不是文科没用,而是 “有用的文科能力”(如批判性阅读、跨文化沟通)学校不教,教的又不符合市场需求。
有很多关于学文科学生的新闻,比如川大哲学硕士送外卖,其实不是哲学没用,而是培养出的人才没把哲学思维 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科不是为做题而生的,但现在的文科生大多是‘做题家’”,背完考点就毕业,面对职场自然手足无措。
![]()
当社会需要 “会用数据的文科生”“懂技术的传媒人” 时,很多大学还在批量生产 “只懂理论的纯文科毕业生”。
复旦大学新增 “科技伦理”“数字人文” 是正确方向,但更多高校还在守着 “汉语言、历史学” 的传统专业,不做交叉融合。跨界方向是突破口,但很多大学却还没有做到。
太多文科无用论的声音了,但是这不应该被当做借口,回避就业问题。
无用之用不能成为文科不思变革的理由。
文科生的核心优势——理解人、沟通、创造和批判性思维——在AI时代反而越来越重要。现在要做的,不是抛弃文科,而是给它装上现代化的“轮子”,让它能真正跑起来,创造看得见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