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文明,藏在一个个鲜活的典故里。从炎黄结盟到唐宋兴衰,每一段故事都是历史的缩影,每一个人物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读懂这100则典故,便读懂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
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黄帝联手炎帝,在涿鹿之战中击溃九黎族首领蚩尤,蚩尤部众沦为俘虏,被称作“黎民”。此后黄帝又击败炎帝部落,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核心领袖。因黄帝与炎帝血脉相近、部落深度融合,后世便以“炎黄子孙”自居,将二人奉为华夏文明的始祖。
黄帝之后,尧成为备受尊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舜曾提议将帝位传给尧的儿子丹朱,可各路诸侯却纷纷拥戴舜而非丹朱,最终舜顺应民心继位。这种不看血缘、唯贤是举的权力交接方式,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禅让”。
尧在位时,洪水泛滥成灾,鲧奉命治水却失败。其子禹接过治水重任,放弃父亲“堵截”的旧法,改用“开渠、疏通、凿山、引流”的疏导之法,耗时十三年终平水患。因治水有功,禹被推举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禹晚年本想将帝位禅让给贤臣伯益,但其子启却打破传统,夺取帝位并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自此,“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启了王朝统治的新纪元。
![]()
夏朝第十六代君主桀,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暴虐无道、穷奢极欲,百姓怨声载道,“桀犬吠尧”“桀骜不驯”等成语,便是后人对他残暴本性的生动概括。最终,桀的暴政耗尽了夏朝的根基。
商部落首领汤,以“网开一面”的典故彰显仁慈:他打猎时下令三面留网,只围一面,让鸟兽有逃生之路。此举赢得百姓拥戴,汤顺势起兵讨伐夏桀,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史称“成汤革命”。汤是尧舜时期契的后裔,也被称为成汤。
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被奉为臣道楷模。他先后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位商王,还亲自撰写《伊训》《肆命》等典籍规范君主行为。太甲继位初期昏庸无道,伊尹便将其放逐至桐宫反省,待其改过后方才迎回,留下“伊尹囚帝”的典故。
商朝最重大的文化贡献,便是创造了甲骨文——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多用于占卜和记录王室事务,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
商朝第三十位君主纣,与夏桀并称“桀纣”,同样是暴君的代名词。他发明“炮烙”“虿池”等酷刑,建造“鹿台、酒池、肉林”,肆意搜刮民财、残害百姓,将商朝推向灭亡的边缘。
![]()
西周的奠基人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他推行仁政,招揽太颠、辛甲大夫、闳夭、散宜生等贤臣,又得姜尚(姜子牙)辅佐,为灭商奠定坚实基础。周文王还对《周易》作出重大贡献,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撰写卦辞、爻辞,让这部典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商朝末年,纣王亲信谗言、疏远忠良:比干因直言进谏被挖心,萁子装疯避祸,微子被迫出走。周武王姬发趁机率领诸侯兴兵伐纣,商军阵前奴隶倒戈,纣王在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分封姜尚于齐国、弟弟周公旦于鲁国。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美谈。
西周后期,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点燃用于紧急征兵的烽火台,戏耍各路诸侯。待犬戎真的攻破国都镐京时,诸侯不再相信烽火信号,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将都城迁往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齐桓公率先称霸,此后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崛起,被合称为“春秋五霸”,开启了诸侯争霸的时代。
“管鲍之交”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段佳话:管仲与鲍子牙是挚友,鲍子牙不计前嫌,向齐桓公举荐曾与自己为敌的管仲,二人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成为千古传颂的友谊典范。
“秦晋之好”则源于秦穆公的政治联姻:他帮助流亡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继位(即晋文公),还将女儿文嬴嫁给重耳,通过婚姻巩固两国联盟,此后“秦晋之好”便成为婚姻的美称。
![]()
在古代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曾率军逼近周都洛阳,询问周王室九鼎的大小和重量,暗含取代周室的野心,“问鼎中原”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历经二十二年终于复仇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他“忍辱负重、东山再起”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勾践成就霸业的关键谋士范蠡,跟随勾践二十余年,殚精竭虑。相传他曾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迷美色、荒废国事,为越国灭吴创造机会。勾践称霸后,范蠡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认为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安乐”,于是辞官归隐,到陶邑经商,最终积累巨额财富,被称为“陶朱公”,成为后世商人供奉的保护神。
春秋末年,晋国虽兵力强盛,却因“政出多门”(权力被六大家族分割)逐渐衰落。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土地,建立新的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被视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战国时期,商鞅(原名公孙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变法:废除世袭特权、奖励耕战、严明法令,让秦国迅速崛起为强国。但商鞅执法严厉,曾得罪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后,以“谋反”罪名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正应了“作茧自缚”的说法。
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在魏国诬陷孙膑,挖去其髌骨(膝盖骨)。孙膑装疯卖傻,才被齐国使者救出。后来,孙膑在“围魏救赵”战役中大败魏军,设计诛杀庞涓。这段故事留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示,孙膑还著有《孙膑兵法》流传后世。
战国时期,各国贵族盛行养“门客”,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广纳贤才,门客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在战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秦孝公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野心日益明显。为抵御秦国,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采取“合纵”策略(南北联合);而秦国谋士张仪则提出“连横”之计(东西联合),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战国末期,楚国王室贵族屈原,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他满怀爱国之心,却因遭奸臣谗言被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国攻破,屈原不忍目睹国家沦亡,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划船打捞无果,便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防鱼虾蚕食其尸,后来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屈原留下《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奉命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将璧玉完好带回赵国,即“完璧归赵”。此后,大将军廉颇因不服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多次挑衅,蔺相如始终忍让。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忍让是为了赵国大局后,羞愧不已,便赤裸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留下“负荆请罪”的典故,二人也成为同心辅佐赵国的挚友。
秦国攻打赵国时,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久攻不下。于是秦国使用离间计,让赵王误以为廉颇怯战,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领兵。赵括缺乏实战经验,照搬兵书战术,最终被秦将白起击败,四十万赵军除二百四十名年幼者外,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最惨烈的惨案之一。
“毛遂自荐”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赵胜奉命前往楚国求救,门客毛遂主动请求随行。在楚国朝堂上,毛遂挺身而出,凭借雄辩之才说服楚王同意合纵抗秦,“锋芒毕露”“脱颖而出”等成语也由此而来(“颖”指锥子的尖端)。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秦国围攻邯郸时,平原君向魏国求救,魏王因惧怕秦国而按兵不动。信陵君无奈之下,窃取魏王兵符,假传王命调动军队,成功击退秦军、解救赵国,这便是“窃符救赵”。事后,信陵君因担心魏王追责,留在赵国未归。
秦王嬴政执政后,先后灭亡韩、赵两国,兵锋直指燕国。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灭燕,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首级为由,接近秦王。当地图展开到尽头时,藏在其中的匕首显露出来(“图穷匕见”),荆轲行刺未果,最终被杀。尽管刺杀失败,但荆轲“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亡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嬴政首创“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推行一系列改革:以丞相李斯之计,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但他同时实行“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又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秦朝仅传二世便灭亡。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遗诏,逼迫太子扶苏自杀,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秦二世在赵高唆使下,继续修建阿房宫,赋税徭役愈发繁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公元前209年,屯长陈胜、吴广率领九百余名戍卒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斗争的重心转移到南方会稽郡。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率领义军北进,沿途收编刘邦、英布、吕臣等反秦武装。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让士兵只带三天口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最终一举击溃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破釜沉舟”也成为勇往直前的象征。
秦朝灭亡后,刘邦率先攻占秦都咸阳,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赢得民心。西楚霸王项羽得知后,率大军进驻鸿门,设宴邀请刘邦,意图借机除掉他,即“鸿门宴”。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还让项庄以舞剑为名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终,刘邦在项伯(项羽叔父)和樊哙的保护下,借机逃脱。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汉朝建立的关键转折:韩信起初投奔刘邦,却因未受重用而离去。刘邦谋士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连夜骑马追回韩信,并极力向刘邦举荐。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随后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帮助刘邦攻占关中地区,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刘邦称帝后,猜忌韩信谋反,将其降职。后来,萧何又与吕后合谋,设计诛杀韩信,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
刘邦趁项羽出兵攻打齐国之际,攻占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师反攻,大败汉军,俘获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刘邦求和未果,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士范增的关系,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条件,换回家人。随后,刘邦采纳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的爱妾虞姬,为不拖累项羽,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后拔剑自刎。项羽率领残部突围至乌江,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亭长渡江的建议,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传说。
刘邦建立汉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妻子吕雉成为皇后。刘盈即位(汉惠帝)后,吕雉以皇太后身份执掌大权,开启“吕后临朝”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为巩固权力,大肆残害刘氏宗室,甚至将刘邦的宠妾戚夫人砍去手足、挖去双眼、熏聋耳朵、毒哑喉咙,扔进猪圈,称为“人彘”。但吕后在治国方面,继承了刘邦“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还推行对外和亲,维持了社会稳定,这是她值得肯定的一面。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刘氏宗室联合大臣铲除吕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汉文帝),恢复刘氏统治。
汉朝名将李广,一生抗击匈奴,作战勇猛,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他镇守边疆期间,匈奴多年不敢轻易南下。但李广晚年因遭卫青排挤,又在作战中迷路,不愿受辱,最终引剑自刎。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龙城飞将”指的便是李广。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出身卑微,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七次率军出击匈奴,屡建奇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十八岁便随军出征,多次大败匈奴,留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豪言壮语。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二十三岁。
西汉时期,张骞受汉武帝派遣,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被匈奴扣押十年,却始终坚守使命,最终逃脱;第二次出使,他成功联络西域各国,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对外友好使者。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撰写《太史公记》(后称《史记》)。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大将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被处以“腐刑”(宫刑)。遭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并未放弃著述,他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忍辱负重,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史记》。这部著作共一百三十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年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因未向画师毛延寿行贿,被故意画丑,始终未得皇帝宠幸。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与汉朝和亲,王昭君主动请求出塞。传说她出塞途中,弹奏的琵琶曲哀婉动人,南飞的大雁听到琴声,又看到她的美貌,竟忘记扇动翅膀而跌落,“落雁”也因此成为王昭君的代称。王昭君嫁入匈奴后,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和平相处,此后六十余年无战事,她也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逐渐掌握朝政大权。公元8年,王莽废黜西汉末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史称“王莽改制”。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土地国有、改革货币),因脱离实际、操之过急,不仅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矛盾。公元25年,西汉宗室子弟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刘秀即汉光武帝。
东汉大将马援,是著名的军事家。他曾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展现出豪迈的报国情怀。马援还善于用兵,曾以“堆米为山”的方式(用米堆模拟地形)分析战局,这在战争史上是首创。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探险家、军事家。他原本是一名文书,因不甘平庸,毅然“弃笔从戎”,投身军旅。公元73年,四十岁的班超出使西域,凭借智慧和勇气,先后招抚鄯善、于阗、龟兹等五十多个西域国家,使西域重新隶属于东汉统治。班超在西域驻守三十一年,直到七十一岁才返回洛阳,次年病逝。
东汉汉桓帝时期,宦官专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