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的“上新”:直20家族的1+1>2
在昨天开幕的第七届天津直博会上,直20T的“T”的意义已经揭晓:“T”代表突击。
![]()
而直20T带来的飞行表演也让它成为本届直博会上的“大明星”。从战术通用直升机直20演化而来的直20T,堪称“空中多面手”,既可以如直20一般担负机降作战、运输和吊挂运输等任务,也具备空地协同突击、空中火力打击,为地面提供火力支援的能力。这是能力上的“1+1>2”。
![]()
此外,另一个小细节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展台上出现的直20J模型。虽然这不是它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但这次它的官方介绍名称是直20J舰载突击运输直升机,“主要配装两栖攻击舰、登陆舰等大型水面舰艇,承担运输和火力支援等作战任务”。
![]()
可以说,此次直20T和直20J“突击孪生兄弟”集体亮相,是“20家族”中歼20、运20、直20等型号进一步开枝散叶、家族化系列化发展成就的展示。
体系化,意味着组合的无限可能
随着突击直升机的出现,空中突击任务对直10、直19等武装直升机的任务需求就会相应降低。这也让直10、直19从这类护航任务中解放了出来,作为专用武装直升机,它们将担负起更关键、更困难,更“急难险重”的作战任务。
可以说,从直20到直20T,我国直升机航空装备性能的提升,将推动着陆航部队作战理念、战术战法、机队编成等方面的迭代升级、创新突破,甚至敢为人先。
![]()
对未来可能会有的“创新”,我们不妨大胆想象。比如,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与无人机组合,在前者指挥控制下,后者在战场上可前出执行高风险的侦察任务、察打一体任务,在敌防御线上率先打开缺口、为己方武装直升机提供掩护。后者则选择多多,比如本届直博会上展出的AR系列无人直升机——作为“老面孔”的AR500已经投入使用,其性能已经在实战化任务中得到了检验。
如果将武装直升机、无人直升机等多个成熟装备,以数据链、新战术战法等连接起来,如此的“1+1”组合必然会“攥指成拳”,带来战斗力的跃升。
类似“1+1”的组合,还体现在直20T的“为地面提供火力支援”。多年来,网友常戏谑陆军有“火力不足恐惧症”,传统的“解药”是被称为“战争之神”的火炮——但现在,直20T已成为“解药”的一种,一种体系化的火力解决方案。在空地打击中,往往需要进行空地协同,也就是由地面人员来精准地引导打击,而这类空地弹药的发射平台,可以是直10、直19、直20T,也可以是无人机、战斗机等。
要实现这样的空地协同,就离不开航空工业集团展台上展出的如地面图传链路端机、地面引导控制系统、战术空中控制系统、战术信息终端等设备。
![]()
![]()
![]()
眼前的还只是3架,4架,如果是30架、40架将是怎样的场面,如果是300架、400架又将是如何震撼的场面?
明确的信号,在战场生存下去
相较于此前曾展出的直20T模型,此次真机现身的直20T在细节上有不少升级之处,比如发动机尾喷口的设计向上偏转。这种细节之处的变化,也出现在直10、直19这样的武装直升机身上,这意味着他们的防护能力不断增强,战场生存能力持续提升。
这也是现代战场环境愈加凶险所决定的,这些低空突击力量的战场生存压力正与日俱增。比如,从俄乌冲突前线的案例来看,直升机要面对的不只是传统的近程防空导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拦截,还有像FPV这类低成本无人机的“自杀式袭击”。
![]()
直10发动机尾喷口向上偏转、加装红外抑制装置。
因此,我们看到了直升机装备在防护上下了大功夫:导弹逼近告警、红外告警、激光告警、定向干扰设备、干扰弹发射装置等一众光电对抗、电子对抗等手段正逐步配齐,以及还有最朴实的增设装甲防护。
比如面向国际外贸市场的直10ME武装直升机,它在机首、驾驶舱、发动机舱处已加装防弹装甲,同样直10也可见如此设计。而在防护能力和防御手段上“上重量”,显然也离不开发动机性能的增强和功率的提升。
![]()
直10ME,短翼翼尖处有激光告警装置等,机腹处还有干扰弹发射装置。
从有人到无人,释放直升机性能潜力
与直20一样,同样开启家族化发展的还有旋戈系列无人直升机。直博会上展出了旋戈500家族的旋戈-500C应急救援无人直升机系统,旋戈-500CJ舰载无人直升机系统,还有旋戈家族新成员通用无人直升机旋戈-600、旋戈-2000。
尽管旋戈-2000已经在去年的中国航展上亮相,不过彼时新品如云,它获得的关注度并不高。今天直博会上再看旋戈-2000,1:5比例的模型令人往往忽视它的尺寸,让人对它的实际大小有错觉。
![]()
实际上,旋戈-2000是2吨级的,即相当于一款轻型直升机的重量,接近AC311。这也给它的应用场景带来更多想象空间,特别是作为一个通用化无人平台,旋戈-2000可根据场景需求来改装设计,拓展为侦察型、察打一体型、运输型等。
旋戈家族的上新,显示了研制方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对传统直升机技术的不断吃透和熟练掌握。未来,基于这种熟稔,结合传统直升机技术的高成熟度和可靠性,以及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任务能力优势,再“减去”飞行员和相关的机载系统,显然可以让无人直升机的有效载荷能力、航程、航时等核心性能得到全面释放,同时使用成本和门槛也会更低。
直升机的市场潜力仍有挖掘空间
与直升机性能潜力一样,同样受到业界关注与讨论的是直升机这一传统飞行器的市场潜力。
![]()
![]()
![]()
从本届直博会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直升机市场潜力仍有着不小的空间。国际厂商方面,在本届直博会开幕前,贝尔直升机、空客直升机、莱昂纳多集团就在它们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预告了相约天津,会有签约、庆祝周年等重大活动。这些国际知名厂商开设中国微信公众号作为“微官网”,这就是一个明确信号,表征着它们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持续深耕。
![]()
俄直的展台,设计酷炫,展位面积也不小,不过带来的只是卡-32、米-8/17和“安萨特”的模型。目前来看,俄直的直升机在我国多集中在应急管理、森林消防等领域。
这3家国际厂商均在华深耕多年,在获得业务的同时也在推进本土化,比如设立航材支持及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厂家认证的维修及大修服务等,它们的机型广泛活跃在油气能源运输、电网巡查、海上救援、警用航空、紧急医疗救护等领域,且市场份额很是稳固。
这种稳固,既来自产品层面的推陈出新,比如近年正在大力推介“超中型机”;也来自这些经典机型较好的性能优势和市场惯性,毕竟几十年来深耕中国市场,积累了相当的机队规模,从飞行员到地面人员用起来更顺手、更熟悉。
![]()
超中型直升机继承了中型直升机多功能的优势,同时在航程上向着超远程发展,并有着易操作、易维护、更舒适等特点。
尽管这些国际厂商的产品优势和稳固市场,对于今天正蓬勃发展、型号谱系趋于完整的国产民用直升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直升机市场依旧不乏机遇,可挖掘的空间,正在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收获订单签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