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通讯员 付星星
“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疼得喘不上气!”10月8日21时许,开封市杞县于镇镇程庄村的夜晚格外安静,70岁的程大爷却突然栽倒在床上,冷汗瞬间浸透贴身衣衫,剧烈的胸痛攥得他几乎说不出话。危急时刻,他猛然想起杞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护人员多次下乡宣讲的叮嘱——“持续胸痛伴大汗,大概率是心梗,别等别拖,立刻找胸痛哨点!”,颤抖着按下了村卫生室(胸痛哨点)程杰医师的电话。
![]()
这通深夜来电,瞬间拉开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营救。
接到电话的程杰,脑海里第一时间闪过胸痛中心定期培训的“心梗识别要点”:持续胸痛、全身大汗、有濒死感等,正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不能等!多耽误一秒,患者心肌就多坏死一分!”他抓起急救箱,快步冲向程大爷家,脚步在乡村小路上踩出急促的声响。
赶到现场后,程杰一边轻声安抚“大爷别慌,我来了,马上送你去医院”,一边迅速从急救箱里取出双抗药物,协助程大爷服下——这是院前急救的关键一步,也是培训中反复强调的“抢时间技巧”,能为后续治疗牢牢守住黄金窗口。服药间隙,他立刻拨通杞县胸痛联盟副主席、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俊报的电话,语气急促:“于镇程庄村有位老人,疑是急性心梗,到县城32公里,转运根本等不得!”
电话那头,王俊报果断下达指令:“医院全程开通绿色通道,你们尽快送医,我们这边马上准备设备、调配人员!”彼时已近深夜,乡村道路光线昏暗,叫救护车会额外耗费10多分钟。程杰咬咬牙:“我开车送!”他小心地将程大爷扶上车,打开双闪,油门轻踩到底,车辆在夜色中疾驰。方向盘后,他紧盯着前方路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往常需要40多分钟的路程,凭着对路况的熟悉和抢时间的紧迫感,他30分钟就闯过夜色,22时06分,车辆稳稳停在杞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门口。
![]()
而医院里,胸痛中心的医护团队早已整装待命。接到指令后,值班医生、护士、心电图技师提前备好设备,程大爷一到,立即介入检查。22时09分,心电图结果刚出来,医护人员便高声通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诊断明确的瞬间,众人立即启动“双绕流程”——绕开急诊,直接推送平车往导管室狂奔,沿途的指示灯仿佛都在为这场营救“让路”。
![]()
22时46分,导管室里传来振奋人心的声音:“导丝通过!球囊扩张成功!”闭塞的血管顺利开通。从程大爷21时25分发病,到血管开通,全程仅用81分钟!
术后检查显示,程大爷左室射血分数(EF)达55%,左室舒张功能基本正常,仅心肌酶轻度升高,1周后便恢复正常。“再晚一会儿,心肌坏死面积扩大,心脏功能就很难恢复了。”医护人员凌广涛感慨道。
这场81分钟的成功营救,并非偶然。开封市胸痛联盟副主席、杞县胸痛联盟主席、县人民医院院长马战胜表示:“这是‘下乡科普进万家’的成效,让村民懂了‘胸痛要警觉’;是‘胸痛哨点培训全覆盖’的成果,让村医能‘秒识别、快处置’;更是医院‘绿色通道无缝衔接’的规范,让每一步救治都不浪费一秒。从乡村到县城,从哨点到医院,这条完整的‘胸痛救治链’,正用专业与速度,为县域百姓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