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健
表姐打来视频电话,说为我预订了10斤明年春节的车担卜页。短暂惊讶后,马上想起今年春节前回老家的情形。临近春节,赶回南京过年时,家乡的亲友们为我准备了水牛肉、醉蟹、龙香芋、香葱、菜籽油等一堆家乡特产。我说:“这些我都不需要,你们实在要表达心意,帮我买个三五斤车担卜页吧。”一旁的弟弟应道:“这时候到哪儿去买?春节期间的车担卜页早在10月初就被预订完了。”我疑惑:“有这么紧俏?”弟弟说:“你难得回来一趟,哪里知道如今的车担卜页名声在外啊。”看来,这一番话,当时在旁的表姐记在心上了。
卜页,在有些地方也叫百页、千张、豆腐皮。我的老家地处里下河腹地,河港纵横交错,土壤肥沃。乡亲们总是舍不得浪费一点点土地,每到当季,都把河浜、沟渠、田埂的边边角角充分利用起来,种上黄豆。收获的季节,将晒干的黄豆装进麻袋储存起来,家里来客了,就用黄豆到豆腐坊兑换些豆腐和卜页做菜待客。豆腐和卜页是不少菜肴的“百搭”,“菜不够,豆腐凑”,这是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至今印象颇深。
车担,曾是一个小村的名字。当年里下河地区水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除了其所在的镇,几乎没人知道地球上还有个车担村。改革开放后,车担村被合并进大村。如果不是车担卜页远近闻名,车担这个村名可能早已被乡亲们淡忘。据记载,车担卜页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采用铁锅烧浆、柴火慢煮、盐卤点制,经过“浸、磨、滤、煮、卤、浇、榨、剥”等10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成品的车担卜页,远看色如金、纹如绢,凑近可闻到淡淡的黄豆清香,尝一口,细腻、有韧劲、有嚼劲。上世纪80年代初,身处边陲的我在《新华日报》曾读到一则题为《车担卜页飞上天》的新闻。A4纸大小的卜页,每斤黄豆至少能制作十八九张,最多可制作25张之多。人们形容其“薄如纸”“柔似绢”“韧性强”。如此来看,车担卜页“飞上天”倒有几分贴切了。
年逾六旬的王福江老人,家中从祖辈起就传承着车担卜页的制作手艺。如今家乡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福江老人再也不用像前辈们那样,挑着沉重的豆腐担子走村串户叫卖了。他告诉我,每天百十来斤黄豆做成的卜页,足不出户便销售一空,且供不应求,哪怕是左邻右舍,都得提前预订,每逢节日更是从早到晚,制作不停。
一个地处里下河深处的偏僻小村,连村名都早已消失,为什么能凭借一道寻常的豆制品远近闻名?一位老师告诉我,车担卜页成为众口相传的品牌不是偶然,这是坚守的力量。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间有三苦,行船、打铁、磨豆腐。”磨豆腐的苦在于起早,每天半夜两三点钟就得起床推石磨、磨豆浆,从选黄豆到制作豆腐卜页都是体力活,而且利润微薄,没有定力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祖孙三代做这件事,并做好这件事,这样的坚守实在不容易。用王福江的话来说:“过去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劳作,如今是满足大家生活需要。大家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财富!”这也是“车担卜页飞上天”的奥妙所在吧!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0日 20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