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6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分钟
![]()
当管理陷入僵局时,校长的“冷静”才是最硬的底牌?
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常能听到有些校长感慨:“管理学校就像拧麻花,越使劲越乱。”确实,教育管理没有硝烟,却藏着无数细碎的博弈——教师抵触改革时的沉默对抗,家长群里突如其来的投诉质疑,学生突发意外时的手忙脚乱,每一件事都像烧红的烙铁,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拍灭”。
可现实往往是:教师大会上拍着桌子强调“纪律”,散会后老师们该松懈还是松懈;家长群里怒气冲冲反驳质疑,反而引来更多负面议论;突发事件中急着追责表态,最后却发现是一场乌龙。就像老校长们常说的:“校长的嗓门越大,权威反而越弱;脚步越急,方向反而越偏。”
真正的教育管理智慧,从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理性的沉淀。当你被杂事裹挟、被情绪推着走时,不妨试着按下“暂停键”——那些藏在“冷静”里的管理策略,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本文结合四位校长的真实实践,提炼出四大“冷静法则”,帮你在波澜不惊中掌控校园全局。
1
冷静识人
读懂人心需求,管理方有温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没有共情,就没有管理。”性子急的校长,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贴标签”:看到教师不愿参加周末培训,就认定是“不敬业”;发现学生上课走神,就断定是“态度差”;撞见班主任和家长争执,就觉得是“沟通能力弱”。可教育里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每个抵触的行为背后,往往都藏着没说出口的难处。
去年秋季,张校长推进“大单元教学”改革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学校里一位教龄二十年的语文刘老师,在教研会上公开反对:“老方法教了半辈子,学生成绩一直稳定,没必要折腾新花样!”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瞬间安静,其他年轻教师也跟着沉默——大家都等着张校长发火,毕竟改革是他力推的“重头戏”。
可张校长没有动怒,反而在散会后拦住刘老师:“刘姐,您教语文这么多年,经验比我们都丰富,肯定是我没把改革的细节说清楚。刚好学校门口新开了家咖啡店,陪我喝杯茶,给我提提意见?”
坐在咖啡店里,刘老师才慢慢吐露实情:她丈夫三个月前刚做完心脏手术,每天下午需要准时回家做饭、喂药,而改革要求的周末集中培训、晚上集体备课,刚好和她的家庭需求冲突。“不是我反对改革,是我实在分身乏术,总不能不管病人吧?”说这话时,刘老师的眼眶红了。
了解真相后,张校长立刻调整了方案:允许刘老师线上参加周末培训,晚上的备课会改成“弹性打卡”,她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写成文字发在群里;同时安排一位年轻教师跟着她听课,帮她整理新教法的案例。没想到,这个“特殊安排”反而成了改革的“助推器”——刘老师结合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大单元教学结合经典课文片段”的思路,既降低了备课难度,又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成了学校改革的样板课。
后来刘老师跟其他同事说:“校长没怪我‘拖后腿’,反而先问我‘难不难’,这样的管理,我就算咬牙也得跟上。”
其实,管理的本质不是“管控”,而是“联结”。遇到抵触情绪时,与其站在对立面指责,不如试着走过去倾听。你可以先问一句:“这件事让你觉得为难的,是哪部分?”——先接住对方的情绪,再了解具体的困境;接着说:“如果我们调整XX环节,比如把培训时间改到周中下午,你觉得可行吗?”——不搞“一刀切”,而是一起寻找折中方案;最后补上一句:“改革不是让大家‘受罪’,有问题随时找我,我们一起改。”
当校长放下“权威”的架子,试着用“共情”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些原本的“对抗”,自然会变成“同行”。毕竟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读懂人心,才能让管理有温度;体谅难处,才能让团队有凝聚力。
2
冷静听言
辨清众声真伪,决策方能笃定
校长的办公室里,从来都不缺“声音”:家长说“作业太少,孩子放学就玩手机”,教师说“作业太多,批改到半夜都改不完”;上级要求“抓紧成绩,不能落后于其他学校”,专家建议“减轻负担,给学生留出成长空间”;年轻教师盼着“多搞创新,跟上教育潮流”,老教师希望“稳扎稳打,别折腾没必要的改革”。
这些声音像潮水一样涌来,性子急的校长很容易“跟着感觉走”:今天听家长说作业少,就要求老师加作业;明天听专家说要减负,又让老师砍课时;后天被上级批评成绩下滑,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刷题上。最后搞得教师无所适从,家长怨声载道,自己也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城郊小学的李校长,就曾在“取消早自习”这件事上栽过跟头。去年春天,有几位家长在群里抱怨:“孩子早上在家没人管,不如去学校上早自习,至少有老师看着”;可没过多久,又有教师私下反映:“早自习就是‘耗时间’,学生要么睡觉,要么交头接耳,根本学不进去,还耽误了老师的备课时间”。
一开始,李校长被两边的声音搞得心烦意乱,甚至想过“折中方案”:周一三五上早自习,周二四不上。可方案还没公布,就被老校长拦住了:“你别急着拍板,先搞清楚‘早自习到底有没有用’,再做决定也不迟。”
听了老校长的建议,李校长沉下心来做了三件事:
第一步是“过滤噪音”:他让教导主任调出近三年的期中期末成绩,对比早自习参与率高的班级和不参与的班级,发现两者平均分相差不足2分;又统计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发现负责早自习的老师,每天要比其他老师少1.5小时的备课时间——数据说明,早自习的“实际价值”远低于大家的“心理预期”。
第二步是“验证观点”:他连续一周提前半小时到校,悄悄站在教室后门观察。结果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大多在发呆,二年级的有一半在画画,三到六年级的学生里,真正在看书、写作业的不到三成,剩下的要么偷偷聊天,要么趴在桌上补觉。有位班主任私下跟他说:“其实我们也不想上早自习,可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就是好’,我们也没办法。”
第三步是“集体决策”:他把统计数据、观察记录整理成报告,召开了教代会和家长代表会。会上,他没有直接说“要取消早自习”,而是把数据摆出来:“如果早自习不能帮孩子提高成绩,还耽误了老师备课,我们是不是该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最后,教代会全票通过“取消早自习”的提议,家长代表们也表示“只要对孩子好,我们支持学校的决定”。
取消早自习后,李校长又推出了“弹性早读”:学生可以提前到校,但到校后不是坐在教室里“耗时间”,而是可以在操场跑步、在图书馆看书、在走廊和同学聊天;老师则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甚至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没想到,一学期后,学生的上课专注度提升了15%,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也高了不少,家长们再也没有抱怨过“孩子没人管”——因为他们发现,孩子每天早上开开心心地去学校,比坐在教室里“装样子”强多了。
李校长后来在管理日志里写:“校长的耳朵,要像一把筛子——滤掉那些情绪化的抱怨,留下有价值的建议;更要像一台天平,称一称每个声音背后的‘实际重量’,而不是被‘多数人的意见’牵着走。”
确实,教育管理不是“讨好所有人”,而是“对学生最有利”。当各种声音杂糅在一起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哪些是情绪的宣泄?哪些是事实的陈述?哪些是短期的需求?哪些是长期的利益?想清楚这些问题,决策自然会笃定,也自然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3
冷静处事
留足时间查真相,别让冲动留遗憾
教育里的“突发事件”,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突然,还容易让人乱了阵脚:学生在操场跑步时摔倒,第一反应是指责体育老师“监管不力”;家长发朋友圈说“食堂饭菜里有虫子”,立刻要求后勤主任“写检讨、扣绩效”;教师之间因为评优评先闹矛盾,不分青红皂白就说“你们怎么这么不懂事”。
可冲动之下的“快速处理”,往往会变成“杀狗救子”的遗憾——就像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主人误以为忠犬咬伤了孩子,一怒之下杀了狗,最后才发现,狗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被毒蛇伤害。教育管理里的“冲动”,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真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急于追责的“责任人”,可能只是无辜的“背锅者”。
前年冬天,城区的王校长就经历过这样一场“乌龙事件”。那天中午,一位家长在班级群里发了一张照片:餐盘里躺着一根长发,配文说“学校食堂卫生这么差,孩子吃坏了肚子怎么办?”消息一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其他家长纷纷附和“我们家孩子也说过饭菜不干净”“必须给个说法”。
看到消息时,王校长正在开会,他心里一慌,立刻在教师群里@了食堂负责人:“马上查清楚怎么回事!下午之前给我一份检讨,还要给家长道歉!”食堂负责人觉得委屈,却也不敢反驳,只能赶紧去后厨排查。
可没过多久,事情就出现了反转:班主任觉得不对劲,找那位发照片的学生了解情况,孩子才支支吾吾地说:“头发是我自己吃饭时掉进去的,我怕妈妈骂我,就说是食堂里的。”真相大白后,王校长又气又悔——他不仅错怪了食堂负责人,还差点让学校的声誉受损。
这件事之后,王校长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遇到突发事件,先给自己“20分钟冷静期”——10分钟用来平复情绪,10分钟用来梳理思路,绝不带着怒气做决定。
后来,学校又发生了一次“投诉”:一位家长说孩子在体育课上被同学推倒,胳膊擦破了皮,指责体育老师“不管学生”。这次,王校长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按“三步法”处理:
第一步是“稳定情绪”:他先在群里回复家长:“张妈妈您好,非常抱歉让孩子受了委屈。我已经让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去了解情况,1小时内给您详细的说明,您先别着急,先带孩子处理伤口。”一句话既表达了歉意,又给出了时间承诺,家长的怒气瞬间消了大半。
第二步是“查明真相”:他让体育老师调出操场的监控,又找了当时在场的学生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孩子是自己跑步时没注意,不小心撞到了同学,才摔倒的,体育老师当时正在指导其他学生练习,没来得及扶住他。
第三步是“解决问题”:他亲自给家长打电话,把监控视频和学生的证词一一说明,同时道歉:“虽然不是同学推倒的,但老师没及时关注到孩子,也是我们的责任。后续我们会在体育课上加强安全提醒,也会让班主任多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最后,他还让体育老师专门去家里看望孩子,家长不仅没再追究,反而说:“校长做事这么认真,我们放心。”
王校长常跟其他管理者说:“教育里的‘突发事件’,大多不是‘敌我矛盾’,而是‘沟通问题’。遇到事情时,别急着‘表态’,先想着‘调查’;别急着‘追责’,先想着‘解决’。给真相留一点时间,就是给管理留一点余地,也是给别人留一点尊重。”
确实,校长的“冷静”,不是“不作为”,而是“有章法”。当意外发生时,你的第一反应不是“发火”,而是“稳住”;不是“指责”,而是“解决”,才能让教师觉得“有依靠”,让家长觉得“可信赖”,也才能避免那些“追悔莫及”的遗憾。
4
冷静思考
看透改革本质,创新才不浮于表
这些年,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今天提倡“翻转课堂”,明天推行“项目式学习”,后天又强调“核心素养导向”。很多校长生怕“落后于人”,跟着潮流跑:别人建创客实验室,自己也砸几十万买设备;别人搞“分层教学”,自己也立刻把班级分成“快慢班”;别人推行“无纸化办公”,自己也要求所有材料都线上提交。
可热闹过后,大多是“虎头蛇尾”:创客实验室成了“参观展品”,半年用不了一次;分层教学变成了“歧视标签”,慢班的学生越来越自卑;无纸化办公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每天要花两小时应付各种线上表格。就像二战时那些研究飞机弹痕的专家——只看到了“弹痕多的部位”,却忽略了“弹痕少的部位才是要害”,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赵校长所在的学校,就曾在“创客教育”上走过错路。三年前,看到其他学校都在搞创客教育,赵校长也心动了:“别人都有,我们不能没有,不然家长该说我们落后了。”于是,学校投入五十多万,建了一间创客实验室,买了3D打印机、机器人、编程设备,还请了校外的专家来授课。
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暴露了:三年级的学生连基本的测量、画图都没掌握,直接学3D打印,根本跟不上;五年级的编程课,因为缺乏对应的数学基础,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照葫芦画瓢”,根本不懂原理;最尴尬的是,实验室里的设备大多成了“摆设”,只有上级检查时才会打开,平时连门都锁着。
赵校长后来在教育论坛上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不创新’,而是输在‘乱创新’。改革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符合学校的实际?是不是能融入日常教学?想清楚这三个问题,才不会被‘潮流’牵着走,才能让改革真正落地。”
确实,教育改革不是“跟风赶时髦”,而是“贴着地面行走”。那些真正成功的改革,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润物无声”的渗透;从来不是“另起炉灶”的颠覆,而是“因地制宜”的融合。就像老校长说的:“与其盯着别人的‘成功案例’,不如盯着自己学生的‘眼睛’——他们眼里有光的地方,才是改革该去的方向
5
冷静是校长最珍贵的“管理底色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这个“灵魂”,从来不是靠嗓门塑造的,不是靠急躁支撑的,而是靠冷静沉淀的。
它藏在深夜办公室的灯光里:你对着课程表琢磨“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有喜欢的课”,对着教师的请假条思考“怎样才能让他们兼顾工作和家庭”,对着学生的成绩单琢磨“是不是作业布置得太多了”——这些安静的思考,比在会上吼半小时更有力量。
它藏在与人相处的细节里:教师遇到困难时,你第一句问的不是“怎么搞的”,而是“需要学校帮什么”;家长提出质疑时,你第一反应不是“反驳”,而是“倾听”;学生犯了错误时,你第一选择不是“批评”,而是“引导”——这些温柔的坚守,比任何“权威”都更能打动人心。
它藏在面对困境的从容里:改革遇到阻力时,你不慌不忙,一步一步找原因、想办法;突发事件来临时,你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稳情绪、查真相;众说纷纭时,你不偏不倚,只盯着“对学生最有利”的目标——这些笃定的选择,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凝聚力量。
其实,管理一所学校,就像培育一园花木。不必每天对着花苞大喊“快开花”,也不必因为一场暴雨就慌了手脚。你只需默默深耕土壤——理解教师的难处,倾听家长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静静挡住狂风——在改革中保持清醒,在争议中守住初心,在意外中稳住阵脚;悄悄引来雨水——用温暖的沟通化解矛盾,用理性的决策指引方向,用务实的行动推动进步。
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的“抵触”会变成“支持”,曾经的“质疑”会变成“信任”,曾经的“混乱”会变成“有序”。而你,只需做那个“站在原地,目光沉静”的守望者——看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成长,看着老师们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看着学校在岁月里慢慢变好。
这,就是冷静的力量,也是教育管理最动人的模样。
作者:陈黎明
江苏省常熟市开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第五届国际安徒生教师奖获得者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来源|作者投稿
作者|陈黎明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