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一、基本情况
患者女,61岁,78kg162cm。因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4天入院。
二、现病史
9天前因“腹痛 1 天”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腹部彩超及全腹部增强 CT 显示胰腺病变、胰腺炎、腹膜炎、多发肿大淋巴结等,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 2 级(高危)、胰腺肿物(囊腺瘤)、腹膜炎,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逐步恢复饮食,无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现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胰体胰尾部恶性肿瘤”收住院。
三、既往史
7 个月前因急性胰腺炎于我院住院治疗。既往“高血压病”病史 10 余年,血压最高 160/110 mmHg,服用“缬沙坦”治疗(血压控制不详)。冠心病:平素偶有心慌不适,不规律口服“美托洛尔、丹参片”等药物。
四、辅助检查
1.ECG: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改变,轻度左室电压升高
![]()
2.心脏超声:二尖瓣反流(轻度),左室充盈异常
![]()
3.肺功能:存在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
4.上腹+腹膜后彩超:肝囊肿胆囊沉积物形成胰体尾部不均性包块左腹近胰尾部囊性回声(胰腺囊肿?)
![]()
5.全腹增强CT:胰腺病变,胰腺炎、腹膜炎、多发肿大淋巴结治疗后较前明显好转;胰体部囊性病变,考虑囊腺瘤可能性大,粘液性?胰尾假性囊肿。肝及右肾囊肿。肝内钙化灶。胆囊炎?右侧附件区生理性改变?囊肿?
![]()
五、检验结果:
1.出凝血机制(2025-03-12上午)
![]()
2.血液分析(2025-03-12上午)
![]()
3.肝肾功及生化(2025-03-12上午)
![]()
4.血液分析(2025-03-13上午)
![]()
围术期过程
2025年2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外请专家行腹腔镜根治性胰体尾切除术+脾脏切除+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
2025年3月13日,凌晨活动后胰腺断面引流管内出现血性液体,引流袋内有血凝块,分析为术后胰漏,胰液长期刺激、腐蚀周围血管,导致炎性水肿,易出血,患者活动过程引流管刺激诱发突然出现腹腔血管出血,急诊行开腹探查止血处理。
麻醉过程
10:00 患者卧床,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带锁骨下静脉入室,Bp 119/81mmHg HR 121bpm R:26bpm SPO2:94% ASA:III级。开放右上肢静脉。
10:10 备血:红细胞4u,血浆 500m l。患者饱胃,2%利多卡因会咽表面麻醉3m l,预充氧5分钟。
10:15 快速麻醉诱导:顺式阿曲库铵14mg 咪达唑仑2mg 丙泊酚100mg利多卡因2ml艾司洛尔30mg,且未正压通气完成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地氟烷4%;瑞芬太尼0.05ug/kg/min 泵注;丙泊酚15ml/h 泵注;去甲肾上腺素40ug/ml,按需泵注。
10:18有创血压监测 CVP 8cmH2O Bp 121/54mmHg HR 91bpm。
10:25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前分2次给予舒芬太尼共20ug)。
11:05 要血。
11:16 腹腔内掏出血凝块约2000m l,清除血凝块后见大量活动性出血,无法明确出血点,血压迅速下降,调大去甲肾上腺素,血压维持不住。紧急推注肾上腺素10ug后间断推注肾上腺素(20ug、50ug、0.5mg)。
11:17紧急呼叫主任。主任打电话联系血库快速配送红细胞悬液,血浆。麻醉护理推抢救车除颤仪。
11:26患者血压难以维持,动脉压波形消失。告知手术者紧急台上胸外按压,同时纱布垫填塞按压止血,呼叫ICU主任联合抢救,上报医务科分管院长。
11:28肾上腺素1mg间断推注,5%碳酸氢钠 250ml滴注。开始电除颤,共3次。
11:31窦性心律恢复,按需泵注肾上腺素5支-50ml液体最大量泵300ml/h逐渐减量致40ml/h,去甲肾上腺素泵40ml/h。
11:35输血浆。胺碘酮150mg+5%GS18ml泵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滴注;戴冰帽行脑保护。
11:40开放第三条通路。
11:55快速输注红细胞悬液,加压袋加压的同时20ml注射器中心静脉快速推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术者再次尝试止血未找到止血点。张主任建议继续纱布填塞按压止血。紧急求助上级医院。
13:00专家上台,探查发现因腹腔粘连严重无法暴露出血部位因此切开胃体,暴露出血部位:脾动脉残端止血夹被胰液腐蚀脱落,一直腐蚀到腹腔干。进行有效止血。
抢救期间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给予:5%碳酸氢钠分两次共450ml, 胺碘酮150mg, 西地兰0.2mg,甲强龙40mg,呋塞米40mg,10%葡萄糖酸钙 3g,白蛋白20g,20%甘露醇250ml,奥美拉唑40mg,血凝酶2u, 肾上腺素49支(1ml:1mg)去甲肾上腺素6支(1ml:2mg )。术中共输红细胞悬液16U 血浆1000ml 冷沉淀:20u 出血量:5000ml 液体:6150 尿量:300ml。
16:10带管送入ICU。
术中血气分析
病例分析
1.在复苏过程中,如何平衡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本病例中使用碳酸氢钠、钙剂、胺碘酮等药物的合理性如何评估?
(1)在复苏过程中,如何平衡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并非一个孤立的步骤,而是整个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的核心环节。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保证组织灌注是纠正一切紊乱的基础。它的核心原则里就是先扩容,然后再调酸电解质。
在适应休克的早期,电解质和酸碱紊乱主要是由于组织的低灌注缺氧导致的。最典型的酸碱平衡就是代谢性酸中毒。它是因为源于组织无氧酵解产生大量的乳酸,它的根本治疗,就是改善组织的灌注,快速的液体复苏,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这是纠正酸中毒最关键的一步,随着组织灌注的恢复,肝脏代谢乳酸能力的恢复,乳酸水平会自行下降,酸中毒随之就纠正。因此最有效的纠正方法就是快速地、有效地恢复血容量和氧供,单纯地补充碱性药物或者电解质,不解决灌注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有可能带来副作用。
当失血量比较大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输入浓缩红细胞,以恢复的血氧能力,同时根据凝血功能来输注新鲜的冰冻血浆、血小板等,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2)本病例中使用碳酸氢钠、钙剂、胺碘酮等药物的合理性如何评估?
碳酸氢钠只是在严重的酸中毒(pH<7.1-7.2),对液体复苏反应不佳,并且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学不稳定的时候,可以考虑用碳酸氢钠。
关于电解质紊乱在休克和复苏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就是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稀释性的低钾和低氯血症。
高钾血症:①推注葡萄糖酸钙,目的是稳定细胞膜来拮抗钾对心肌的毒性。
②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比如用胰岛素加葡萄糖,
③促进钾排出:利尿剂。
低钙血症:影响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张力,应及时补充葡萄糖酸钙。
胺碘酮:当室颤/无脉室速对CPR、除颤和肾上腺素治疗无效时,在持续CPR下可考虑给予胺碘酮300mg或5mg/kg葡萄糖溶液稀释后快速静注。使药物尽快到达中心循环。如果循环未恢复,不需要静脉维持胺碘酮滴注。静注胺碘酮后应再次以最大电量除颤。如循环未恢复,可再追加一次胺碘酮,150mg或2.5mg/kg+20ml葡萄糖快速静注。
2.有限资料如何评估容量状态,是否有更好的指标评估容量不足?大出血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平衡凝血功能?是否有更好的改善凝血的措施?此例患者麻醉诱导如何更加平稳?
(1)有限资料如何评估容量状态,是否有更好的指标评估容量不足?
1)临床症状(如神志)和体征(皮肤温度、色泽等):精神状态是脑组织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应。如患者神志清楚,对外界刺激能正常反应,说明患者循环血量已基本足够;相反,若患者表情淡漠、不安、谵妄或嗜睡、昏迷,反映脑组织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功能障碍。皮肤温度、色泽是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如患者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松压后色泽迅速转为正常,表明末梢循环灌流正常,反之则说明体表灌流情况不良
2)基本生命监测,如血压和心率协助判断容量不足:容量状态适宜的成人通常血压>90/60 mmHg、心率为60~90bpm。如存在急性体液、血液丢失或严重感染等,患者会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增快,提示容量不足。
3)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ct)、血生化及血气分析:Hct、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失血。脱水、晶体液补充不足等原因造成容量不足会出现Hct升高。血生化可以监测尿素氮、肌酐和电解质水平,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浓度的变化与肾小球滤过率有关,低血容量可能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这些指标升高。体液丢失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动脉血气分析可监测pH值、氧合状态和酸碱平衡等,可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容量状态。严重的低血容量造成外周循环灌注严重不足可出现低氧血症,而高氯性酸中毒通常提示纠正低血容量时氯化钠溶液输注过多。血乳酸升高通常与组织低灌注有关,可以作为组织灌注不足的指标。
4)被动抬腿试验:被动抬腿试验是指将患者处于45°头高脚低半卧位,再平卧后抬高下肢45°,此时能够增加150~200 ml血液回流到右心,如CO能增加10%~15%,表明患者具有液体反应性。
5)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胸内压力随着呼吸发生周期性改变引起前负荷相应变化,故可以通过TTE或TEE直接测量SV、CI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异度(LVEDVV)。因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IVC)直径随胸腔内压变化而变化,也可通过TTE或TEE测量上腔或IVC直径的变化反映容量状态。
(2)大出血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内容?
1)应急组织与职责分工
指挥体系。
现场指挥:由主刀医生或麻醉科主任担任,统一协调抢救资源。
多学科协作:外科、麻醉科、输血科、护理团队需明确分工(如巡回护士负责资源调配,器械护士专注手术配合)。
快速响应小组:预设成员包括高年资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器械护士,确保5分钟内到位。
2)预警与响应流程
风险识别。
高危因素:术前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大血管手术等。
术中监测:实时追踪出血量(>500ml/h)、血压骤降(收缩压<90mmHg)、心率增快(>120bpm)。
3)分级响应
一级响应(轻度出血):局部止血+补液。
二级响应(中重度出血):启动输血+呼叫支援。
4)关键处置措施
①快速止血技术
出血类型 处置方法
动脉性出血 缝合结扎、血管夹闭、介入栓塞
静脉性出血 压迫填塞(纱布/明胶海绵)、电凝止血
弥漫性渗血 局部止血药(凝血酶)、升温毯维持体温
②容量复苏策略
液体通路:立即开放≥2条静脉通道(首选大孔径留置针或中心静脉)。
输血原则:首剂红细胞悬液4U + 新鲜冰冻血浆(FFP)200ml(比例1:1)。目标:维持Hb>7g/dL,血小板>50×10⁹/L。
5)并发症预防与应对
①凝血功能障碍(DIC):监测PT/APTT,每30分钟复查;补充凝血因子(冷沉淀10U)及纤维蛋白原。
②器官保护:维持尿量>0.5ml/kg/h(防急性肾衰);避免过度复苏(警惕肺水肿)。
6)记录与后续管理
①实时记录:出血量、输血量、生命体征(每5分钟记录);口头医嘱需复述确认,保留药品安瓿备查。
②术后处理:ICU监护≥24小时;72小时内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
(3)如何平衡凝血功能?是否有更好的改善凝血的措施?
严重出血时,不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来作为唯一指导液体治疗和维持心脏前负荷的措施,可考虑对输液反应进行动态评估和无创监测心输出量。严重出血的患者输注胶体液,由于胶体液可致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等副作用,可加重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出血时反复测量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血清乳酸值和基本监测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和血流动力学。还可以扩展为心输出量监测,动态体积参数的监测(如,SVV,PPV),二氧化碳的监测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活动性出血时,维持血红蛋白浓度在7-9 g/dl。
出血的过程中伴有凝血因子ⅩⅢ活性降低(<30%),建议输注凝血因子ⅩⅢ30IU/kg。
围术期严重出血并有维生素K抵抗的患者,应首先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和静脉输注维生素K当经过一系列抗凝治疗(常规,手术或介入治疗)后仍无效的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可以考虑使用重组激活因子Ⅶ(rFⅦa)。
大手术或纤溶抗进引起的出血,建议使用氨甲环酸,剂量20~25mg/kg围术期做好保温工作,可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率,凝血功能障碍应纠正酸中毒,大量输血时应维持血中钙离子>0.9mmol/L。
3.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牺牲了外周组织和内脏器官灌注为代价,在维持循环稳定、脑保护及多器官功能支持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低血压、微循环障碍较为常见。因此,复苏后的患者都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测以筛查复苏后的心肌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连续监测心排血量,有创动脉压和微循环血流监测。
复苏后的心肌功能障碍通常是可逆的,且对正性肌力药物有反应。尽管理想的动脉压尚不清楚,应积极维持平均动脉压 >65 mmHg,收缩压 >90 mmHg。并按个体化需求提供适当的液体复苏和(或)血管活性药支持和(或)正性肌力药支持,必要时可以考虑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多巴酚丁胺是治疗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首选正性肌力药物,当合并严重低血压时通常应用去甲肾上腺素。
复苏后的核心温度应控制在 32~37.5°C之间的一个恒定目标温度。选择具体的目标温度时,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合理的。
4.术中急性大出血导致心脏骤停的麻醉应急预案应如何构建?
(1)立即响应与基础生命支持(BLS)
1)识别与启动
确认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麻醉医生主导:停止麻醉药物输注,呼叫团队支援(手术医生、护士、重症团队)。
计时并记录骤停时间(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
2)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
位置:胸骨中下1/3交界处(剑突上2横指)。
深度:5-6cm(成人),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中断<10秒。
人工通气:
气管插管患者:接呼吸机(参数:FiO₂ 100%,呼吸频率10次/分)。
未插管患者:面罩加压给氧或球囊通气(30:2按压-通气比)。
(2)高级生命支持(ACLS)
1)除颤与心律管理
室颤/无脉性室速:
立即除颤(双向波120-200J→300J→360J),除颤后持续CPR 2分钟。
电极位置:右锁骨下+左腋中线第5肋间。
药物干预(静脉通道优先选择中心静脉):
肾上腺素1mg静推,每3-5分钟重复。
难治性室颤:胺碘酮300mg静推。
2)病因处理(麻醉相关)
常见诱因
针对性措施
麻醉药物过量
停用麻醉药,拮抗剂(如纳洛酮)
气道梗阻/缺氧
纤维支气管镜排查,环甲膜穿刺
失血性休克
快速输血补液,手术止血
高钾血症/酸中毒
钙剂、碳酸氢钠(仅限严重酸中毒)
3)多学科协作与设备支持
①角色分工
麻醉医生:气道管理、药物调配、生命体征监测。
外科医生:开胸心脏按压(若胸外按压无效)、控制手术出血。
护理团队:药物准备、记录、除颤仪操作。
重症团队:术后转运与高级支持。
②关键设备清单
必须备妥: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急救药品(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血气分析仪。
进阶支持:经食道超声(TEE)排查心包填塞,体外膜肺(ECMO)。
4)复苏后管理
①脑保护
目标温度管理(TTM):32-36℃亚低温维持24小时,头部冰帽降温。
维持脑灌注:MAP≥65mmHg,避免高血糖/低氧。
②并发症预防
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剂(如依达拉奉)、控制PaO₂ 94-98%。
多器官衰竭:监测尿量(≥0.5ml/kg/h)、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等.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05):363-376.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3.05.004 [2]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学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 中国成人患者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02):128-154.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1003-02245 .
[3] 胡小风,唐素林,王文娜,等.欧洲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主要推荐意见及其启示[J].中国输血志,2015,28(01):100-107.DOI:10.13303/j.cjbt.issn.1004-549x.2015.01.036 .
[4] 孟瑶,付明明,赵雨琪,等.《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解读[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2,43(06):621-626+681.
[5]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分会,等.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4)[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08):1091-109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