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秋天太短了,都还没过几天凉爽的天气,马上就开始冷起来了!特别是北方,不少地方不仅入冬了,而且还开始出现降雪了!
真的如同一些网友调侃的那样,2025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的有点早!
![]()
就连在南方很多地方现在也出现了湿冷的天气,气温一天比一天低!这也让一些人担忧起来了,今年冬天冷得如此早,后面会不会很冷呢?
而在民间有这样一句老话,也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就是过去提前预测冬季冷暖的依据,它就是老人们念叨的“冬天冷不冷,就看霜降”!如今霜降节气就要到了,就是10月23日,这周的星期四,农历九月初三日,那今年冬天偏冷还是偏暖呢?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但是它并非真的“降霜”,而是指气温骤降至0℃左右,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冰晶的气候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露结为霜矣”的描述,点出了它的本质——这是寒冷登场的信号,而非天真的就要开始降霜雪。
霜降后气温确会明显下滑,北方多地出现霜冻,南方也褪去暑热,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最大,所谓“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正是这般光景。
![]()
在我老家就有“吃了霜降饭,单衣汉少见”,说的就是霜降后已经比较冷了,基本没有穿单衣了!
至于老祖宗看霜降测冬季的冷暖,全凭对天气现象的精准观察,而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谚语便是浓缩的经验总结。
比如“霜降无雨,暖到立冬”,它就很直白揭示了降水与气温的关联:若霜降当天晴空无雨,说明冷空气势力较弱,温暖天气能延续到立冬。
而“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则进一步细化,晴天预示冬季风雪稀少,雨天则可能迎来多风雪的寒冬,类似的还有“霜降晴,暖洋洋;霜降雨,冷冰冰”更是把霜降节气预测冬季冷暖说得明明白白。
另外,霜降节气的降水不仅关乎冬冷,还影响着后续旱涝。“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与“霜降下雨要连阴,霜降无雨干一季”两句谚语,都指向同一规律:霜降降水往往意味着冬春雨水充沛,反之则易出现持续干旱,这对农耕时代的收成预判至关重要。
![]()
除此以外,在民间还有“霜降见霜,立冬见冰”的说法,它则是从物候现象切入,若霜降节气就已经出现霜花了,说明降温趋势明显,到立冬时节河面结冰便成定局。
不过霜降节气降霜也是一个好兆头,在民间就有“霜降见霜,谷烂陈仓”的说法,认为霜降节气降霜,这顺应了节气,预示后面风调雨顺,来年会大丰收!
这些谚语听起来有点夸张,甚至预测来年开春后的雨水多少,但它们并非空谈,而是古代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
现代气象学也给出了科学佐证。霜降处于大气环流调整的关键期,此时的天气状况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弱,直接影响冬季风的强度。
![]()
但需注意,谚语的准确率约为65%,且在北方更灵验,南方因海洋调节影响,关联性相对较弱。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初霜日期一年比一年晚了,现在平均推迟了6天,而且气候也变得更复杂了,单一节气的预判作用有所减弱。
但老祖宗的智慧仍有价值,它提醒我们关注气候信号,提前做好防寒准备。大家不妨关注一下霜降节气的天气情况,今年霜降若遇晴天,或许冬季偏暖;若阴雨见霜,便需备好厚衣。
总之要谨记,老谚语是先民的生活指南,科学预测是现代的气象利器,一切还是要相信科学预测!
至于今年冬季具体是偏冷还是偏暖,最新的预测显示,也就是大数据的模型显示前期暖,后面偏冷,大家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