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荷兰经济事务部未经完整司法程序,仅凭行政指令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管理层权限,为期一年。这一单边行动不仅让运营良好的跨国企业陷入困境,更剖开了西方“契约精神”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虚伪面纱,暴露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博弈的残酷逻辑。
事件起点是一场合规的商业收购。2019-2020年,闻泰科技斥资约340亿元收购安世半导体100%股权。彼时安世作为荷兰恩智浦剥离部门陷入经营困境,中国资本与产业资源的注入使其重获新生。依托中国完整产业链与庞大市场,安世成长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军者,产品供应大众、宝马等国际巨头。2025年上半年,闻泰半导体业务营收达78.25亿元,安世贡献的净利润更是闻泰整体净利润的266%,成为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典范。
![]()
然而,就在安世实现跨越式发展之际,荷兰政府突然出手。2025年9月30日,荷经济部援引《商品供应法》,以“保障欧洲技术安全”为由,冻结安世核心运营权限,强制罢免中方CEO,将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仅保留中方“象征性一股”。荷方声称安世存在“治理缺陷”,却始终拿不出证据,面对追问避而不答,此举实为赤裸裸的强权掠夺。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件背后的美荷联动。荷兰出手前一天,美国刚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将闻泰控股子公司纳入制裁范围。《金融时报》指出荷兰行动“紧跟美国”,彭博社直言这是美国对华科技遏制在欧洲的延伸。尽管荷兰辩解“与美国无关”,但时间线与政策逻辑早已戳穿其谎言。近年来,荷兰从2023年限制DUV光刻机出口,到2024年叫停关键型号供货,再到如今干预中资企业运营,“中立”面具破碎,沦为美国遏制中国科技的“马前卒”。
![]()
荷兰的单边行动,给全球商界上了一堂“反智课”:西方鼓吹的“契约精神”与“私有财产神圣”,不过是选择性适用的双重标准。闻泰收购安世完全遵循国际规则,经严格法律审查,且多年来持续投入研发、创造就业、贡献税收,为荷兰及欧洲经济注入活力。但在利益觊觎与地缘偏见面前,合法成就成了“原罪”,签字画押的协议、受法律保护的资产,一夜之间变成可随意撕毁的废纸。这种背信弃义,彻底动摇了跨国投资的信任基石——当一个国家能凭政治私利推翻商业契约,谁还敢放心参与全球合作?
面对霸权行径,中国放弃“讲道理”的幻想,用实力亮底线。中方反制精准有力:商务部对安世中国工厂特定组件实施出口管制,而安世全球70%产能在中国大陆,此举让荷兰托管的“空壳股权”失去实际价值,欧洲汽车产业链面临断供;同时,中国强化稀土等关键资源出口管控,而荷兰ASML光刻机核心部件离不开中国高纯度稀土,使其半导体设备产业陷入“卡脖子”困境。数据显示,ASML对华销售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49%跌至25%,其CFO坦言“长期供应风险难测”。这印证了朴素真理:在霸权逻辑下,讲道理不如亮实力,“规则”是强者制定的游戏,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守住权益。
![]()
安世事件的深层启示远超企业命运。它让中国社会认清,西方“契约精神”不是普世价值,而是服务自身利益的工具——中国企业守规则时,西方标榜“自由市场”;中国企业壮大威胁其霸权时,西方便撕伪装,用行政、法律甚至政治手段打压,这本质是技术霸权与强权政治的体现。同时,事件加速中国科技自强:上海微电子28nmDUV光刻机通过验证,稀土精深加工技术突破,国产功率半导体企业加速替代,中国正用自主创新打破西方技术封锁与规则垄断。
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本是主流,但安世事件提醒我们,霸权主义与零和思维从未远去。西方需明白,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单边制裁与强权干预必遭反噬;“契约精神”若不能一视同仁,终将失去公信力;遏制他国发展以维护自身霸权,只会阻碍全球科技进步与经济复苏。对中国而言,安世事件是挫折更是觉醒:唯有放弃对西方规则的幻想,持续提升科技实力、完善反制机制、巩固产业链优势,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站稳脚跟,用实力捍卫合法权益与发展空间。
![]()
冻结的资产终将解冻,但破碎的契约信任难以重建。安世事件如一面镜子,照见西方霸权真面目,也照亮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在实力说话的世界里,中国唯有砥砺前行,以自身强大打破不公规则,方能赢得尊重与平等合作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