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焊装过程概述
焊装是制造业中一个关键的生产环节,尤其是在汽车、机械装备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它主要是通过焊接工艺将各个零部件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件或产品整体。例如在汽车制造中,车身的框架就是由众多冲压成型的薄板零部件经过焊装工序组合而成的,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涂装、总装等工序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外观质量等。
二、焊装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 确保产品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焊接质量决定了连接部位的强度,如果焊接存在缺陷,如焊缝不牢固、有气孔或夹渣等,会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承受外力时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比如汽车车身在行驶过程中要经受各种振动、冲击等外力作用,高质量的焊装能保证车身框架坚固可靠,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 满足外观质量要求:在很多产品中,焊装后的表面平整度、焊缝的美观度等也是质量考量的重要方面。像一些对外观要求较高的金属家具、电子产品外壳等,平整光滑、均匀美观的焊缝能提升产品的整体美观程度,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 保障后续工序顺利开展:良好的焊装质量能为后续的涂装、总装等工序提供合格的基础件。例如,如果焊缝表面粗糙、有缺陷,在涂装时可能会导致涂层附着不均匀、出现气泡等问题,影响涂装效果;对于总装工序来说,焊装尺寸精度不够会造成零部件装配困难,影响装配效率和最终产品的整体质量。
- 零部件准备尺寸精度检查:对即将进行焊接的零部件,要使用量具(如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等)严格检查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各零部件的尺寸公差在规定范围内,因为尺寸偏差过大可能导致焊接后整体结构的装配精度出现问题。例如汽车车身零部件的冲压件,其长度、宽度、孔位等尺寸精度都要经过仔细测量,偏差超出允许值的零部件需进行返工或报废处理。表面清洁与处理:零部件表面的油污、铁锈、氧化皮等杂质会影响焊接质量,所以要通过清洗、打磨、喷砂等工艺对其进行清洁和预处理。比如采用化学清洗液去除油污,用砂纸或砂轮打磨去除铁锈,使焊接部位露出金属光泽,这样能保证焊接时熔合良好,减少焊接缺陷的产生。材料匹配确认:核对零部件的材质是否与焊接工艺要求相匹配,不同材质的金属其焊接性能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和焊接参数。例如铝合金和不锈钢的焊接,就不能采用与普通碳钢焊接相同的工艺和材料,要确保选用合适的焊丝、保护气体等进行焊接。
- 焊接设备与工艺准备设备选型与校准:根据焊接工艺和生产规模选择合适的焊接设备,如弧焊设备、点焊设备等,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设备的各项参数(如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准确、稳定。例如对于点焊机器人,要定期检查其电极压力、焊接电流等参数,确保每一次点焊的质量稳定可靠。焊接工艺评定:在正式生产前,要依据相关标准和产品要求,通过试验对拟定的焊接工艺进行评定,验证焊接工艺能否保证焊接接头满足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等方面的质量要求。比如对一种新的高强钢焊接工艺,要制作焊接试件,进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硬度测试等,评定合格后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焊接参数设定:基于焊接工艺评定结果,结合具体的零部件材质、厚度等因素,合理设定焊接参数,如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送丝速度(对于熔化极焊接)、电极压力(对于点焊)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焊缝的成型质量和焊接接头的性能。例如焊接电流过大可能导致焊缝烧穿,电流过小则会造成焊缝未焊透等缺陷,所以要精准设定并严格控制。
- 人员操作规范焊接工人技能培训:焊接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如焊工证),熟悉不同焊接工艺的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等。例如,弧焊工人要掌握正确的引弧、运弧、收弧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焊缝形状和位置调整焊接角度和速度,保证焊缝质量。操作过程监督:在焊接现场,安排专人对焊接工人的操作进行监督,确保工人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比如监督点焊工人是否按照规定的电极压力、焊接时间等参数进行点焊操作,防止因人为疏忽导致焊接质量问题。
- 焊接质量实时监测外观检查:在焊接过程中,焊接工人要随时对焊缝外观进行初步检查,查看焊缝是否有表面气孔、咬边、裂纹等缺陷,一旦发现及时处理。例如,对于表面气孔,可以用打磨工具将气孔部位打磨后重新进行焊接修补。无损检测技术应用: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对正在焊接的部位或已完成焊接的部分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内部隐藏的焊接缺陷,而不破坏产品本身结构。例如,超声波检测可以检测焊缝内部是否存在夹渣、未焊透等缺陷,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返修措施。
- 焊缝质量最终检查外观质量验收:按照产品的外观质量标准,对焊接完成后的焊缝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焊缝的宽度、余高、表面平整度、有无表面缺陷(如气孔、咬边、裂纹等)等,不符合外观质量要求的焊缝要进行修补处理。例如,对于要求较高的压力容器焊缝,表面要光滑平整,不允许有明显的咬边和裂纹等缺陷。内部质量检测:运用多种无损检测手段对焊缝内部质量进行最终检测,确保焊缝内部结构完整、无缺陷。像对于一些重要的钢结构产品,采用射线检测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焊缝内部的情况,检测结果作为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 尺寸精度复核整体结构测量:使用测量工具对焊接完成后的产品整体结构尺寸进行再次测量,确保其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偏差在允许范围内。例如汽车车身焊接完成后,要通过三坐标测量仪对车身的关键尺寸(如轴距、轮距、车身轮廓尺寸等)进行测量,若尺寸出现偏差,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进行矫正或返工处理。
- 后续处理质量控制焊后热处理(如有要求):对于一些焊接后需要进行热处理的产品,如大型压力容器、高强度合金钢焊接结构等,要严格按照热处理工艺要求进行操作,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例如,通过回火处理可以降低焊接接头的硬度,提高其韧性和抗裂性。表面处理质量:如果产品后续需要进行涂装、电镀等表面处理,要保证焊接部位的表面质量符合相应处理工艺的要求,避免因焊接缺陷影响表面处理效果。比如,在进行电镀前,要确保焊缝表面平整光滑,无气孔、夹渣等缺陷,否则会导致电镀层不均匀、出现麻点等问题。
- 质量记录:在焊装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详细记录与质量相关的信息,如零部件的检验记录、焊接设备的校准记录、焊接参数设置记录、焊缝质量检测记录、尺寸测量记录等。这些记录既是产品质量追溯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后续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例如,当出现焊接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查阅焊接参数记录、工人操作记录等,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 持续改进:定期对焊装过程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高发环节和主要原因,比如是焊接工艺不合理、人员操作不熟练还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较多。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如优化焊接工艺、加强人员培训、更新设备等,通过不断地循环改进,持续提高焊装过程的质量水平,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焊装过程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从焊接前的准备、焊接过程中的监控到焊接后的检验等多方面入手,严格把控各个环节,才能确保焊装质量,满足产品生产的高质量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