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锣鼓书《房东来了》
“演员有个兴奋期,但在爆发之前要‘静’,要好好休息。”第二天就是群星奖的决赛,10月16日晚,锣鼓书《房东来了》作品辅导兼作曲、奉贤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徐思燕在酒店房间仔细叮嘱三位演员。白天,团队还借了酒店的一块空地排练。“导演很严格,因为‘接口’有点‘松’,导演让我们回去反思。”演员沈玉琴说,“越临近比赛,大家越是不松懈”。
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每三年举办一届,涵盖音乐(含群众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大艺术门类。今年,上海九个作品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包括锣鼓书《房东来了》、苏州弹词开篇《心声》、舞蹈《古井趣事》、沪剧小戏《假币真情》、情景表演唱《捧一把月光》、器乐重奏《海上·云梦》、音乐小品《无障“爱”》、广场舞《一起跳舞吧》与合唱《从站牌到站台》,入围比例再创新高。除广场舞与合唱已于9月完成先期评选外,10月12日-19日,168位来自上海的演职人员携7件作品相继赴成都、重庆参与决赛,争夺群文领域的最高荣誉。
打磨到演出前最后一刻
“之前奉贤曲艺4次止步于复赛,如今终于站上决赛的舞台,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徐思燕感叹。作为流行于奉贤、浦东一代的传统曲艺,锣鼓书的最大特点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从一开始,他就定下两条准则,演出时讲好上海奉贤的东乡话,以东乡调为主要曲调。“我们的创作、导演、演员,全是奉贤本地人。”
进入群星奖决赛,对于很多群文创作者来说,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抵达成都、重庆参加终评,每个团队都铆足了劲,找酒店借排练室,见缝插针抠台词、复盘每个细节、确定服装,一直打磨到演出前的最后一刻。
![]()
![]()
锣鼓书《房东来了》剧照
《房东来了》讲述一名退休前是专业播音员的上海房东和三位离乡打拼的租客女孩之间的故事,作品的灵感源于沈玉琴在居委工作时的所见所闻。自从得知进入决赛后,大家就一直在修改、打磨、提升。“改内容、改妆造,又借鉴了《乱鸡蹄》的音律格式,突出锣鼓书唱、念的特点。”徐思燕说。为了多见观众,听取反馈,除了参加7场上海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房东来了》还去“蹭”了几场南桥镇戏剧嘉年华的演出。
演出服装也改了又改。第一版以豪华为主,到了决赛舞台,反而删繁就简。“三位锣鼓书演员平均年龄56.3岁,在舞台上扮演外地来沪的小姑娘,要让自己的舞台状态、扮相更年轻化。”演员卫继红说,最终版的演出服是一件蓝绿色连衣裙,三人还专门找了小方巾,扎成蝴蝶结缠在头发上,让自己的舞台状态更符合角色。
在上海的决赛团队里,苏州弹词开篇《心声》是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团队。9位小演员全来自或毕业于嘉定区望新小学,其中5位刚升入初中。担心托运损坏琵琶等乐器,小演员们一大早出发,坐了10来个小时高铁抵达重庆。17日记者在重庆市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的决赛场地见到小演员们时,她们正拎着一套套颜色相近的演出服,对比舞台灯光下,哪款演出服的效果更完美。
![]()
苏州弹词开篇《心声》
在排练室,小演员们七嘴八舌,“我不紧张”“我只有一点点紧张”。辅导老师周红在一旁补充:“我紧张”。《心声》以评弹方式讲述孩子们“双休比平日忙”“回家作业像小山”等心里话。从巡演到现在,周红又改动了好几处地方。“本来《心声》说的是‘学生是脚,教育是鞋’,到此为止了。但现在我们加了一段‘削足适履’,在结尾接了一句,‘爸爸、妈妈、老师,你们的心,疼吗?’加进去后,第一次听就很感动。”周红说,小演员们来自五湖四海,没有人会说苏州话,她逐字逐句教她们练习发音。她很高兴地看到,小演员中有不少好苗子。“评弹需要传承,不仅需要演员,更需要观众。有一个小朋友学评弹,她的爸爸妈妈都会成为观众。”
![]()
苏州弹词开篇《心声》
“学校90%都是随迁子女,通过馆校合作,我们从2015年开始创立‘新梅雅韵’评弹社,当年12月第一支曲子诞生。10年,我们终于走到了群星奖决赛。”望新小学副校长(主持工作)陆慧说,这次参赛,学生们的学业也没落下,早饭后先在酒店写作业,再出发去排练。“入围群星奖决赛,给嘉定培育青少年曲艺团队打了一针强心剂,是对探索青少年美育路径的一次肯定。”嘉定区文化馆馆长田甜说。
这也是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舞蹈编导王靓彧第一次参与群星奖决赛。身为“90后”,她从上海戏剧学院硕士毕业后,选择进入群文领域从事创作。“我向往舞蹈编导这份职业,这是我进入群文的第五年,能够携群舞《古井趣事》进入决赛,内心很骄傲。”《古井趣事》共14位舞蹈演员,不少人有本职工作,为了冲刺群星奖,国庆假期过后,大家几乎连轴排练。“白领们有工作,我们都是从晚上9点排到凌晨3点,如果碰到休息日,第二天早上10点大家又见面了。”王靓彧说。
![]()
群舞《古井趣事》
坚持创作上海特色的作品
“你这中间说得太快了,要停一下,思考一下,再说‘好’。”群星奖小戏小品终评的前一天,沪剧小戏《假币真情》团队还在一遍遍打磨细节。作品取材自真实事件,讲述一位智障人士在面馆使用自绘“钱币”买面的故事。剧中有一个盒子掉在地上、假币撒了一地的情节,他们反复排练了很多次。“盒子掉地上会出现很多状况,比如盒子压根没打开,纸币散落的覆盖面不大,又或者落得太广了等。”导演栾岚说,为此大家尝试了很多动作,确保能够应付任何一种状况。
![]()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
《假币真情》的演员全来自浦东,大部分是沪剧票友,参演这个剧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主演严蓉感慨:“我们排练了大概有上千次。”栾岚记得,由于演员们没有表演基础,起初单一个递碗的动作就需要练习50遍才能通过。曾有人劝她,决赛阶段换几位更有舞台经验的群文演员参赛,但栾岚坚持原班人马。一路过关斩将来到成都参赛,她希望带着演员们走向更高的舞台,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
今年,同样由栾岚导演的表演唱《捧一把月光》也入围了群星奖决赛。“覅怕船儿小,覅怕浪头高……”当成都城市音乐厅响起上海民谣时,全场都安静了。舞台上,边疆哨所的士兵和上海的家人遥遥对望,细腻入微的思念、保家卫国的情怀被娓娓唱出。演出过程中还碰到一个小意外,主唱的话筒忽然无法出声,被及时叫停重来一遍。“我们考虑过舞台上的临场意外,做出了不同方案,队员们并未慌乱,也未影响参评。”栾岚说。
![]()
情景表演唱《捧一把月光》
“我们这几天合练,是为了保持演奏状态,以及演员们在台上的默契度。”器乐重奏《海上·云梦》的团队成员自称是最松弛的乐团。团队中有几位是2019年群星奖作品《和·鸣》的演奏者,再度聚首,彼此之间更有默契。值得一提的是,《捧一把月光》《海上·云梦》都由孙彬彬作曲。她说,同时有两个作品进决赛,是对上海的作品和创作环境的肯定。“这两场群星奖终评可谓神仙打架,每个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学习,未来我们还是要坚持创作上海特色的作品,深挖城市元素,将城市的记忆、城市的烟火气和时代的变迁融入作品。”
![]()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
音乐小品《无障“爱”》则是由一群视障人士表演的阿卡贝拉音乐剧,讲述他们渴望被平等对待的心声。群星奖终评前一天,声乐老师正在细抠台词,让作品更具戏剧张力。一位团员忽然头疼,大家围上去帮她按摩,直到头疼缓解才重新排练。“来到决赛舞台上,让所有观众都看到这个群体,就已经成功了。”导演王丽鹤说,“团队很有信心,很放松,我比他们更紧张。”
![]()
音乐小品《无障“爱”》
主演张莉说,团队其实是“内紧外松”,大家每天都会抠细节。“我想看清阳光的样子,我想看清城市的夜景,我想去敦煌莫高窟看一看,我想看清自己的样子,还有你们的样子!”决赛现场,视障群体在舞台上唱着自己的心声,收获了音乐厅里最长时间的掌声。12月,王丽鹤还将带着新的团队和新的作品参加上海市新人新作展评展演。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说,分析参赛作品,可见上海的群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导向,即深耕本土文化,碰触社会热点,鼓励艺术创新,不少作品都是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例如《房东来了》关注租房问题与城乡融合,《心声》直击孩子的学业压力,体现了群文创作的时代感。《海上·云梦》 为了表现上海的开拓精神,还创新地引入了极为冷门的特雷门琴。”他说,今后上海的群文创作将继续坚持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创作形式上,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将成为激发群文活力的重要路径。在创作机制上,继续通过群文创作孵化机制、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政策保障,持续挖掘和培养年轻的创作人才,是推动群文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原标题:《冲击群文最高奖“群星奖”!上海作品赴川渝参与决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张熠
图片来源:上海市群艺馆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