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北极,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脸,人喘口气都能冻出冰碴子。可就在这种鬼天气里,爱斯基摩人住进一个全由冰块搭的房子,里面暖烘烘的,在睡觉时脱了棉袄躺在兽皮上都不会感觉太冷,这冰屋子为啥能保温呢?
![]()
要说这事儿,得先搞明白因纽特人是谁,他们是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和阿拉斯加一带的原住民,祖祖辈辈靠着打猎海豹、驯鹿为生。北极那地儿,树没有,石头少,想找点盖房的材料比登天还难。
可人不能露天睡觉啊,总得有个遮风挡雪的地儿。于是,他们盯上了遍地都是的雪和冰。雪不是啥稀罕物,但用它盖房子,那可是顶级智慧。
![]()
他们挑那种压实的老雪,密度高、结实,拿雪刀一块块切下来,摆成螺旋上升的圆圈,一圈一圈盘上去,最后封顶,留个气窗。
整个过程不用一根钉子,也不用胶水,纯靠手艺和力学原理,愣是把松软的雪变成了坚固的墙体。这种房子叫“伊格鲁”(igloo),音译过来就是咱们常说的“冰屋”。
![]()
你可能会问,冰不是冷的吗?住在冰壳子里不得冻成冰棍?其实啊,冰和雪看着透亮凉快,其实是挺不错的隔热材料。关键就在于它的内部结构。天然积雪里头全是小泡泡,空气被锁在里头,形成一层层看不见的“空气垫”。
而空气恰恰是热的不良导体,热量不容易穿过它跑掉。这就跟羽绒服为啥暖和一个理儿,不是羽绒发热,是它兜住了空气,挡住了冷气往里钻、热气往外跑。
![]()
冰屋的墙通常有半米到一米厚,这些密密麻麻的小气孔层层叠叠,把屋里那点热乎气牢牢锁住。再加上冰本身导热慢,外面再冷,一时半会儿也传不进来。
这就相当于给房子穿了件超级加厚的“雪棉袄”,外面刮八级风,里头照样暖和。
![]()
再说说屋里头的热源。你以为他们靠烧暖气?那可没有。因纽特人用的是油灯,叫“昆纳克”(qulliq),燃料是海豹油。这玩意儿燃烧时温度不高,但胜在稳定持久,一盏灯能点一宿。
别小看这盏小火苗,它释放的热量在封闭空间里不断积累,加上人体自身散热,几个人挤一屋,温度自然就上去了。
![]()
而且冰屋设计特别讲究,入口通常是个低矮的通道,还得往下走几步,这就形成了“冷阱”结构:冷空气重,喜欢往下沉,先进入通道底部,不容易直接冲进主室;而暖空气轻,往上飘,老老实实待在居住区。
再加上顶部留个小通风口,既能排走烟雾,又不会让热量哗哗往外漏。这一进一出之间,屋里始终保持空气流通却不失温,堪称原始版“新风系统”。
![]()
冰屋内壁其实不是糙拉巴唧的,而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刚建完的冰屋墙面粗糙,容易吸潮结霜,影响保温。聪明的因纽特人会用微弱的火苗轻轻烘烤内壁,让表面融化一层,再迅速冻结,形成一层光滑的冰膜。
这层冰壳子不透气,能有效防止水汽渗透,同时反射人体散发的红外辐射,有点像给房间贴了层“保暖镜面”。这样一来,热量不仅被存住,还能被部分“反弹”回来,进一步提升舒适度。这手法说白了,就是利用物理特性做了一场精妙的“热循环管理”。
![]()
冰屋也不是万能的,它适合短期居住,比如狩猎途中临时落脚,能扛住暴风雪就行。长期定居的大村子,因纽特人现在多住现代房屋,有电有暖气。
但冰屋作为传统技艺,至今仍在传承。加拿大一些地区还举办过冰屋建造比赛,验证其结构强度和保温性能。
科学家在实地测试后发现,一个标准尺寸的雪屋,在室外零下40摄氏度时,仅靠一盏海豹油灯和两个人体散热,内部温度可升至零上10到16摄氏度,温差高达50多度。
![]()
冰屋暖和,不是因为它材料特殊,而是因为设计巧、原理对路。它把有限的自然资源用到了极致,体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这不是什么神秘秘方,而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试错、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