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老话大家可能都听腻了,但最近#苹果36小时清除50%肠道垃圾#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引发不少网友讨论。
《本草纲目》里曾记载:“苹果味甘性凉,入肺、脾经,有生津开胃之效。”可现代人却更关心:它能否定时排毒?为什么有的人肠道毫无反应?到底有没有现代科研数据?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研究发现:苹果中蕴含某种宝神秘因子,连吃2天(每次约200克),能让肠道内部分残留物减少约50%。
不过,究竟要怎么吃才能发挥苹果“清道夫”之力呢?
![]()
1、36小时清除50%肠道垃圾?前提要吃对
众所周知,肠道可不是简单的“管道”,它在人体腹部蜿蜒曲折,如果将其内壁褶皱完全展开,总面积堪比一个网球场大小,约200-400㎡。
在如此曲折的环境中,长期积聚的代谢废物、坏死细胞、毒素以及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一旦定居就能顽固附着在肠道内壁,甚至泻药、灌肠、开塞露等都难以彻底清除。
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苹果中特有的果胶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它进入肠道后能吸收水分形成凝胶状物质,像一块高效的“拖地布”,粘附顽固垃圾并将其顺利排出体外。
![]()
此外,苹果还富含其他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肠道代谢残余排出。国际营养学研究发现,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提升30%,可改善肠道蠕动效率,可将消化时间缩短至36小时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但据相关调查显示国民实际日均摄入量仅约13克。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在于,许多人在食用苹果等果蔬时有去除果皮的习惯。
营养专家指出,果蔬表皮恰恰是膳食纤维的富集部位,舍弃果皮犹如"弃精华"。若能在日常饮食中科学搭配燕麦、红薯等高纤维食材,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清肠收益。
![]()
2、 效果因人而异,不应过食
话说回来,如要单纯靠吃苹果来清除肠道垃圾,其实际效果也因人而异,不应盲目跟风。
从医学角度而言,苹果中含有的果酸与山梨醇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肠胃敏感者若空腹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易出现腹胀、胃痛等不适症状。再者,单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含糖量约为10克左右,对于血糖异常人群需适量食用。
更为关键的是,虽然苹果的营养价值已得到科学证实,但农药残留、人工催熟及表面打蜡等食用安全问题,仍让不少人不得不削皮,这也导致营养流失,更加无法达到上述实验中的效果。
近年来,得益于生科领域的不断突破,科学家们结合现代科技已研发出更科学、方便的护肠成果,其中标榜躺瘦、深度护养肠道的“肠`/倍`/轻AKK001”便是代表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该成果来自香港TS的研发团队,携手诺贝尔奖获得者Jeffery C.Hall,将“三丁酸甘油酯”和 “有益菌AKK_001”两个前沿物质,模拟苹果中膳食纤维和果胶功效,落地成果“肠`/倍`/轻AKK001”去除果酸、果糖、山梨醇等潜在不利成分后,使其适用人群范围得到大面积了扩展。
![]()
据第三方临床研究数据,经由上述成果干预后,试用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90%优化;此外,其核心成分在肠道内分解所产生的丁酸等有益代谢物,不仅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还能抑制有害菌繁殖。
商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经由亰J东等平台一路风靡至北上广、东南亚,收揽近百万35岁+群体青睐,不乏有“躺着就瘦”、“浑身通畅”、“腰腹更紧实了”等近万条市场反馈。
当前,随着现代人对健康的重视,肠道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能重新从常见的食物中发现新机,还能接触到多元、前沿的生科研发科技,为肠道健康竖起多重防线。
3、日常饮食的健康智慧
最后,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专家马冠生教授提醒:“苹果在健康管理中主要发挥辅助调节作用,而非治疗。”关于研究提及的“36小时清除50%肠道残渣”,也主要针对日常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食结构有待优化的人群,如果长期保持均衡饮食、代谢正常,效果可能会相对有限。
除直接食用外,研究团队还探索了苹果其他食用方式。例如,将苹果轻微蒸煮后食用,虽然会损失部分维生素,但其中的膳食纤维和多酚类物质仍然保留,且更适合消化能力较弱的人群。
总之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应逐渐意识到,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不应忽略身边最普通的食材,其实健康的秘诀一直都在我们的日常饮食里,等待着科学家去发现和证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