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礼盒里的水果进化论:从3.9千克到“全球第一”的逆袭
今年中秋国庆,好多人家里都摆着花花绿绿的水果礼盒,送亲戚的、朋友给的、自己买的,甚至还有人自己动手装礼盒,这场景放60年前,怕是想都不敢想。
毕竟1961年的时候,咱中国人年均吃水果才3.9千克,按现在每天220克的标准算,也就够吃13天。
可现在呢?咱每天能吃300克水果,是印度的两倍,跟西班牙差不多,日本到现在都没赶上咱这水平。
![]()
进口水果的“逆袭”:车厘子凭啥比国产樱桃便宜?
要说现在水果界的“顶流”,进口水果肯定算一个,2024年咱进口了818.4万吨水果,是出口量的1.5倍呢。
像香蕉、榴莲、车厘子这些热带水果,成了超市里的常客,就说车厘子吧,80%都从智利进口,人家智利90%的车厘子都卖给咱了。
奇怪的是,这漂洋过海45天的车厘子,均价居然比本土樱桃还便宜,为啥?人家果皮厚、耐运输,规模化种植和冷链做得好啊,咱本土也有好水果,比如猕猴桃。
可新西兰的佳沛奇异果为啥能在国内卖得这么火?人家每年砸数百万研究品种改良,还有统一的种植标准。
![]()
咱呢?虽然猕猴桃产量全球第一,但版权保护跟不上,新品种卖不出价,慢慢就被比下去了。
你看盒马、百果园里的香蕉,大多也是进口的,人家能365天供应,损耗还低,咱想跟人家竞争,还得加把劲。
从“荔枝难保鲜”到“超级水果”制作:科技和营销的双重暴击
古代人想吃荔枝可不容易,从岭南运到北方,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只有达官显贵能吃得上。
现在不一样了,咱有速冻保鲜技术,零下35℃一冻,再加上冷链物流,荔枝随便吃,还有蓝莓,以前只能夏天吃,现在通过南北种植,一年四季都能买到。
![]()
但也有糟心的事,有的果农为了提前上市,给耙耙柑用脱酸剂,11月就拿出来卖,口感差不说,还可能有安全隐患。
说到“超级水果”,蓝莓绝对是“顶流”,2008年联想投了蓝莓种植,打着“护眼”的旗号,一下就火了。
2024年上半年,蓝莓均价95.2元/公斤,比2018年涨了快40%。
这背后啊,全是营销的套路,“车厘子自由”“榴莲自由”这些话题一炒,再加上直播带货,普通水果都能变成“网红”。
但想当真正的“超级水果”可没那么简单,供应链得稳定,品质得过关,不然就是昙花一现。
水果越甜越“无聊”?产能过剩和“科技狠活”的双面刃
现在的水果是越来越甜了,葡萄的含糖量十年涨了快20%,杏也涨了不少,为啥?咱人类天生爱吃甜,商家就投其所好。
有的果农为了增甜,用过量钾肥,甚至加脱酸剂,可甜味上去了,风味却没了,好多人说现在的水果“甜得腻味”。
更要命的是,有些“增甜剂”是三无产品,重金属超标,对土壤和人体都有害,阳光玫瑰就是个典型例子。
2016年刚推广的时候,一斤能卖300元,现在呢?烂大街了。
为啥?农户跟风种,面积从10万亩涨到120多万亩,亩产还拼命往上搞,本该2000斤的,非要种到5000斤。
结果呢?产量上去了,品质下来了,价格也跌惨了,这事儿说明啥?咱水果种植还太“靠天吃饭”,个体农户多,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规划。
从“产销大国”到“产业强国”:咱还差在哪儿?
咱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可仔细一看,问题还不少,比如品种依赖进口,苹果、葡萄这些常见水果,50%到90%的品种都是国外来的。
再比如冷链,咱覆盖率才35%,人家日本都90%了,咱水果损耗率高,好多利润都浪费在路上了。
![]()
还有版权保护,猕猴桃原产咱这儿,现在却要进口新西兰的,这事儿想想就憋屈,不过呢,咱也在进步。
比如把软蓝莓改成脆的,把橙子改成能剥皮的果冻橙,都是咱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的,但要从“大国”变成“强国”,还得在品种研发、标准化种植、冷链物流上多下功夫。
毕竟咱现在不光要“水果自由”,还得让果农们有钱赚,让咱吃到的水果又好又安全,你说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