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人声鼎沸,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可你知道哪些光鲜亮丽的食材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猫腻”吗?
退休的食品安全质检员老李,每天逛菜市场时总会特意绕过几个摊位。“有些东西,看着漂亮,实则是‘科技与狠活’。”他摇着头说。
![]()
经过三十年的工作经验,老李总结出五类最容易“造假”的食材,这些恰恰是许多消费者最爱购买的。
01 成品肉馅:快捷背后的隐患
“要肉馅?现成的多方便,来一斤?”肉摊老板热情地招呼着。
老李却总是婉拒:“我要那块前腿肉,麻烦现绞。”
他解释说,成品肉馅的问题在于来源不明——很可能混合了不同部位、不同品质的肉,甚至不乏临近保质期的存货。
![]()
更让人担忧的是,不新鲜的肉馅可能经过添加剂“美容”。个别商贩会使用嫩肉粉、保水剂,甚至用红曲粉等色素让褪色的肉馅重新变得鲜红。
“买肉馅,等于放弃了知情权。”老李建议,最好现场选肉、现场监督绞制,虽然多花几分钟,但吃得明白、放心。
02 色泽鲜艳的熟食:光鲜外表的诱惑
卤菜摊上,酱红色的卤牛肉、金黄色的炸鸡翅、鲜红色的腊肠整齐排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颜色太完美的,反而要小心。”老李指着那些均匀鲜亮的熟食说。
他透露,正常烹制的熟食颜色会有层次感和不均匀性,而过于鲜艳统一的色泽,很可能是使用了色素。
![]()
更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商贩可能使用成本低廉的合成色素为不新鲜的食材“美容”,让即将变质的肉类重获“新生”。
“买熟食要看店铺卫生状况、闻气味是否正常,不要被外表迷惑。”老李建议,尽量选择颜色自然、气味纯正的熟食。
03 散装火锅丸子:便宜未必实惠
天冷了,火锅丸子是许多家庭的首选。散装区每斤十元左右的价格,确实比品牌包装的便宜不少。
“问题就出在这个‘便宜’上。”老李说,正规的鱼丸、牛肉丸应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肉类,而过于廉价的丸子很可能主料是淀粉和各种添加剂。
![]()
拿起配料表,你会发现长长的名单:调味料、防腐剂、增稠剂、香精、色素……唯独真正的肉含量少得可怜。
“吃这种丸子,不如直接吃淀粉团。”老李调侃道。他建议,购买火锅丸子要看配料表,选择肉含量高、添加剂少的产品,宁可少买也要买好。
04 异常鲜亮的蔬菜:自然才是真
蔬菜区,那些特别鲜亮、一尘不染的蔬菜总是最先吸引顾客的目光。
“这可能是经过‘美容’的。”老李拿起一根异常笔直、色泽均匀的黄瓜说。
他解释道,个别商贩可能使用荧光增白剂让菌菇更白净,用硫酸铜喷洒使绿叶菜更鲜绿,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
自然生长的蔬菜大小不一、形状不完美、颜色有深浅,那些过于“标准”的反而不正常。
老李的经验是:带点泥土的蔬菜往往更新鲜安全,“回家多洗几遍,比买那些‘光鲜亮丽’的放心多了。”
05 泡发水产品:洁白饱满的陷阱
干制水产品区,雪白饱满的木耳、鱿鱼格外诱人。
“这都是泡发的‘成果’。”老李小声说,“正常木耳泡发后颜色偏暗,形状也不那么整齐。”
他透露,个别不法商贩可能使用二氧化硫熏蒸让干制品更白,用甲醛溶液浸泡增加体积和保质期,这些化学物质会严重危害健康。
正常水产品应有自然的色泽和气味,过于洁白、有刺鼻气味的一定要避开。
“买干制品自己泡发最安全。”老李说,虽然麻烦点,但至少不用担心“加料”。
逛完菜市场,老李的篮子里都是其貌不扬的食材:带泥的萝卜、颜色深浅不一的青菜、现场绞制的肉馅、品牌包装的火锅丸子。
“现在买菜,不能光看外表。”老李感慨,“过去的食材样子普通但味道真实,现在很多食物‘颜值’高了,内涵却少了。”
![]()
他建议消费者:建立长期购买的信任摊位,不贪图过分便宜,购买时多问多看多闻。一旦发现可疑食品,保留证据并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只有消费者越来越懂行,市场才会越来越规范。”老李说,这才是解决食品“造假”问题的根本之道。
记住这五样东西,下次逛菜市场时多份心眼,别让“造假”食材登上你家餐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