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永乐大典》,凡热爱历史与文化的人,必然都有所了解。
《永乐大典》,毋庸置疑它是明朝永乐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时期编修的中国古代著名典籍。俗话说:盛世修典,《永乐大典》的编修,正是在大明朝开国盛世的政治背景下启动的。
![]()
图片来自网络
一,大典肇始,编修成书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从而开启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洪武21年(1388年),翰林院庶吉士解缙给皇帝上书,提出太祖平时常读的一些书籍,在内容和编纂方面都存在诸多弊病,愿集志士儒英重新编写一部“上诉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意指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张载、朱熹、周敦頣、程頣、程颢),根实精明、随事类别”的新类书,以便检阅。
![]()
明太祖朱元璋,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普及一下什么是类书:它是我们一种传统的书籍类型,是把前人书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诗骈语等资料,有选择地摘录下来,根据内容,或按字、按韵分门别类,编排成书,以便寻检、方便征引。类书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根据取材范围,类书又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
我国历代比较著名的类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还有当代社会我们出版的《中华大典》等等。)
朱元璋闻听此奏龙颜大悦,称赞了解缙的这条奏议,但此事终因洪武皇帝驾崩,致使修书大事搁浅。
![]()
明成祖朱棣 图片来自网络
翊后,众所周知,国之大事纷扰不绝,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登上大宝后,对外用武、对内文治。他一想:这可是好事啊!于是采纳了解缙的奏议,下诏:“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
领导拍板定下调子,解缙便奉诏召集百余人士,组成编修班子开始工作。永乐2年,解缙等人编完进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
![]()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实录,在翻开的这页上,记录了大典的纂修过程。
永乐3年(1405年),朱棣觉得《文献大成》内容不够广博,又令姚广孝、刘季箎、解缙重新组成领导小组,在皇宫的文渊阁开馆重修此书。
这回可就做大了,他们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者达两千多人,广集天下图书7、8千种,按韵编排汇成一书。
两千多人的编修重师,修纂人员乃“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上至在朝官员,下至民间布衣,各司其职、尽显其长。人员虽众,整个组织却庞大而不冗杂,各项编修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
大典编修领导小组各位职责
姚广孝、刘季箎、解缙总持大典重修,胡俨、杨溥等为总裁,邹缉、曾棨、王洪等为副总裁,黄约仲、周忱等11人为纂修,这就是大典重修的主要领导班子。
永乐5年(1407年),姚广孝呈《进永乐大典表》,永乐帝审阅之后甚为满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并提御笔亲自撰序。
![]()
《永乐大典》目录60卷,(明)姚广孝等编,清刻本
到永乐6年(1408年)冬,大典全书告成,共计22877卷,共约3.7亿字,分装为11095册(请记住这个数字!)。
好一部浩繁巨著!
二,英才汇聚、贤士济济
从洪武21年动议,到永乐6年成书,历时凡20年终于修成,这是大明朝初期的文化盛事。
![]()
解缙
解缙:
提议修典的是“才子解元”解缙,江西吉水人,洪武21年中进士,他通经史、工诗文、善书法,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永乐初年,解缙奉命出任《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编修总裁(总裁职责:与监修一起负责修纂机构的总体计划)。
完成后,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明代,左春坊和右春坊都是负责辅佐太子的机构,隶属于詹事府。右春坊主要掌管太子的奏请文书批阅、启笺处理及讲读事务,是东宫的核心文书职位)。在主持纂修《永乐大典》时,他定下了“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纤悉靡遗”的编纂方针。
![]()
陈济
陈济:
担任《永乐大典》五总裁之一的陈济,是江苏人,博学强记,经史百家无不贯通,一生尤爱藏书,被时人称为“两脚书橱”。陈济并非官员,是以平民身份征召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后任命他为都总裁、监修官(《永乐大典》编修领导小组组长)。在纂修中,凡人员工作中产生的疑难问题,都难不倒他,应答如流。大典书成之后,官至右春坊右赞善,都是参与辅佐永乐皇帝的太子。
![]()
姚广孝
姚广孝:
被誉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永乐3年奉命担任《永乐大典》的监修,书成之后由他向皇帝呈《进永乐大典表》。
姚广孝,今江苏苏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自号逃虚子。他擅于诗文,是朱棣的心腹,曾参与夺位密谋。朱棣继位后,复其姓并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辅佐太子)。但他拒不还俗,为官期间仍居于庙中。上朝时着朝服,下朝后换僧衣,被世人称“黑衣宰相”。
![]()
高拱
高拱:
一百多年后,到了嘉靖皇帝在位时重录《永乐大典》,任命高拱为总校官,高拱是今天河南郑州人。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在副本每册最后一叶,大多有“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的署名。
大典重录工作结束后,高拱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皇帝在位时担任过内阁首辅,堪称大明王朝的一位社稷名臣。
三,《永乐大典》,古今大成
《永乐大典》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合古今而集大成的巨制呢?
![]()
1,与一般的类书不同,《永乐大典》以韵为纲、以字隶事。在每一单字下又分类汇集与这个字有关的各种资料。总编纂纲目把以韵(字的读音)排序与按类部次(按相关天文、地理、人事、物名、诗文等)相结合。
使用时按韵索骥,在检索字的下面,首先注明这个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出处、训释,并标明从古至今关于这个字的篆、隶、行、草、楷各种书体和异体字。
2,《永乐大典》对于所收书籍,一字不易。它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记载,或整段、或整篇,甚至整部都抄录下来,并点明是何人所写,来自什么文章或书目,明晰出处。
3,集书之广,“上自古初、下及近代(永乐时期的近代)”。它的规模超过了古代所有的类书,共22877卷,有3亿7千万字数,全套大典分装成11095册(总本数)。
![]()
4,开本之大,堪为罕见。
您一定想象不出这部书的开本有多大,这一组数字您可记住喽:单册高50.3厘米,宽
30厘米,每册约50叶(页)。大多两卷一册,根据内容多少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里面写字的版框高35.5厘米,宽23.5厘米。
版框四周镶双边,里面的界栏是朱丝栏,侧边大红口、红鱼尾,所有文字及图案全部手写手绘。
《永乐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面用黄绢连脑全部包过,豪华而又庄重。装裱后的书目皮左上方贴长条书签,用黄绢镶蓝条,上题“永乐大典 某卷”;在右上方用黄绢贴一小方块边签,题韵目及本册次第。
![]()
5,《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的写本精品。
大典用纸讲究,以构树皮和嫩竹叶为原料制成的白绵纸,纸张厚度约0.12毫米。白绵纸是当时明代的最佳书写纸,其材质可与南唐时期著名的“澄心堂”纸相媲美。
书写的黑墨,用产自安徽的徽墨,以黄山松烟添加多种配料制成,不干不酥,湿润有光。书写的朱墨(红色字体)用朱砂制成,粲然悦目,久不褪色。
![]()
大典正文则用明代官用的“台阁体”(后称馆阁体),由书手们一笔一画抄写原文,字体乌黑端正,大小一致。由于这种字体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书写试卷的专用体,所以,无论是年轻的生员还是翰林院的官员,都擅长此书体。
三、重录大典,精工慎做
永乐帝编成大典之后,先藏于南京皇宫文渊阁之中。朱棣迁都北京后,贮藏于北京(相继藏于左顺门北廊、紫禁城文楼、古今通集库)。
一百多年后,这部浩繁盛典传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手上,在嘉靖皇帝的案头常置一、二帙,以备随时翻阅。
嘉靖36年(1557年),紫禁城着了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均被烧毁。此时,宫里的嘉靖皇帝十分担心《永乐大典》的安危,一夜之间传谕数次,下令搬迁,使其幸免于火灾。
![]()
嘉靖皇帝像,图片来自网络
经此一事,嘉靖皇帝一想:这可不行啊!此书如果最终毁在朕的手里,岂不是没脸下去见祖宗?为防不测,他决定重录一部大典。
嘉靖41年(1562年),嘉靖皇帝任命高拱、瞿景淳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由徐阶物色善长书写的文士百余人进行大典的分录工作,高拱等人负责校理。
后来隆庆皇帝的重臣张居正,当时在翰林院任职,也参与重录大典。
![]()
张居正像,图片来自网络
重录大典对书写水平有着高要求,如何物色写字好看的人呢?考试!
吏部和礼部为此主持了一个“糊名考试”,最终招收了109位写字最佳的人员,负责具体的抄写誊录。
宫中和政府各部门作为后勤保障,积极响应。内务府御用监调拔画匠和纸匠、顺天府提供办公用品(包括上等砚台笔墨)、惜薪司及工部供应冬天采暖物资、光禄寺负责酒饭餐饮、翰林院为誊录人员发放薪资“月米”、锦衣卫提供安全保障。
这级别、待遇可是没得说了!
此外,还要保证原版《永乐大典》的交送安全,缮写人员晨入暮归,领取大典正本必须登记,誊录时完全按照大典原版样式、行款摹写,如有差错必须重写。
每册重录完毕后,于册后注明该册重录的总校官、分校官、书写官及圈点人员姓名,以示各人职责。
这项工作直到皇帝驾崩次年,也就是隆庆皇帝的元年(1567年)才宣告结束,前后耗时5年。重录本《永乐大典》与原版无论内容还是外观,几无二致(几乎一模一样)。
好,现在皇宫里有两版《永乐大典》了!
![]()
后来,两版《永乐大典》去了哪里?在明清以及近代数百年历史沧桑中,它们各自的命运又是怎样?
敬请稍待,我将于下篇表述。
PS:文中图片属署名来自网络外,均拍自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览,主要内容来自展览图板介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