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各方割据已经是没什么悬念的事了。东汉末年一塌糊涂,群雄扎堆,最后天下落到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家手中,各自划地自守,暗地里较劲。不管怎么说,地势、人事、时机,大致也就这么分了。说到底,蜀汉这家后头一直不顺,刘备打了半辈子仗,最后还是匆匆去了,残局全靠诸葛亮扶着汉后主刘禅。诸葛亮一生带着北伐的执念,最终却命丧五丈原,蜀汉气息奄奄,很多人都琢磨——没了诸葛亮,咋就没人能顶住,其实真有那么绝吗?!
![]()
蜀营低沉,刘禅压根扛不起复兴汉室的重担。诸葛亮死后,大家普遍当成蜀国快没戏了。连带着外头也沸腾起来,该进攻的进攻,该安排的安排,可结果却是最有机会的司马懿,老头儿眼睁睁看着诸葛亮走了,愣是没下场。相比较魏、吴两国,司马懿的反应太奇怪。很多史书记载都说他冷眼旁观,好像心里另有打算,一点没把灭蜀放在急头条——这是不是太不合理?
诸葛亮的生平不用赘述,刘备三顾茅庐多少人还是觉得浪漫。司马懿同样能扮戏,装病不肯出来,曹操不耐烦,威胁一通才把他叫出来。那时候谁都知道,曹操不可能真拿司马懿开刀,他就是要等时机,把人才先留住再说。处事风格不一样,结局也完全两码事:诸葛亮出山,蜀国风光一阵;司马懿忍到最后,他的家族把整个曹魏都端了。这两个人死死对峙过,说起来都是传奇,但回头看看那场五丈原较量,好像司马懿才是最后赢家。
![]()
五丈原那阵子,两军隔水,司马懿死活不接诸葛亮的招,打心理战拖了百来天。诸葛亮不甘心,挑衅都用女人衣服送过去,司马懿安如磐石。对峙时间长到令人头大,诸葛亮身体撑不住,饭都吃不下,司马懿一看对面状况,乐得拖下去,反正人都有极限,只要你撑不住,结果就这样出来了。诸葛亮死后,所有人都盯着魏国动向,想着司马懿会不会带兵扫平蜀地,可偏偏他啥都没做。
一般理解,司马懿没出兵很怪。可倒换个角度,这人从来深藏不露,他的目标也许根本不是灭掉蜀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司马懿本质也一样。曹操找到他时就看出来,这人有狼顾之相,必不是稳分人臣的料,迟早要搅局。曹操自己还不死心,留着司马懿,想着能为己用,结果却被司马家子孙彻底反杀。曹丕顶上去时稍微能压得住,等到魏明帝那个水平,司马懿的能力就彻底能抬头了。
![]()
灭蜀对于司马懿而言,反倒未必是最优选择。他要的是曹魏的实权,如果灭了蜀地,整个魏国只剩内部斗争,司马懿也成了肉中刺。三国鼎立时,司马家族不过是个顶级权臣,谁也没办法一手遮天。如果他灭了蜀汉,难道不会被新君盯着搞么?正是要留着蜀汉,才能诱使魏国高层把注意力放在外部战争,不至于全力清算自己。
其实这种权力博弈,远不止外人想的那么简单。司马懿手里不少兵权,君王多少制衡,之前曹操也提醒自家人时刻当心司马懿,就是担心变成家族政变的前奏。魏明帝不是全然昏庸,历史书烂熟于心,知道谁是司马家的真威胁。可偏偏就需要借着他对付蜀吴,没招。你说这样的人,真会千方百计去踩死外敌么?稍微看远一点,外患还在,自己安稳;外患灭了,便成众矢之的,这不是聪明人干的事。
![]()
再说司马懿跟诸葛亮比,隐忍功夫不知高到哪里去。五丈原对峙时,对方绞尽脑汁让你出来打,送女人衣服,嘲笑得可以,但司马懿一动不动,表现得像没事人一样。这种心态,说是“装傻”,其实另有玄机。不是不懂兵事,不是不敢动作,而是绝不肯乱了自己的筹划。谁要是今朝争这一时功名,未必能留到明天的权力。这种耗死对手的做法,实在让人后脊发凉!
有说司马懿不出兵是怕蜀汉还藏杀手锏。实际据魏晋南北朝史料,蜀国当时大乱,哪还有力气翻盘?但也有说,司马懿当时身体已大不如前,没把握带兵主动出击。新近互联网爬虫检索,相关考证显示,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魏国军队虽有骚动,真正喊出“出兵”的实际将领寥寥,可能司马懿真的并不看好这波胜算。不过,一时不动,月余也足够重新布置计划,司马懿最后选择撤兵,不免让人猜疑。这种犹豫,到底是真有危险感,还是彻底放下对蜀汉的兴趣?
![]()
蜀国失去了诸葛亮确实是噩耗。但魏国不像很多人想的那般群情激昂想要灭蜀。从现在挖掘出的考古数据看,由于长期对峙,蜀地多已衰弱,魏延死后,蜀军主将换班频繁,将士士气低迷。司马懿对时局看得极透,他的目标根本在权力中枢。不主动挑事,无非是把战略留给更长远的家族发展。有人认为这是司马懿的优柔寡断,其实老实说,这恰恰让他保全自己,同时把危险藏到了幕后的转折里。
有意思的是,三国后期曹魏君王始终不敢用死力整顿司马家,就是因为外部压力太大。诸葛亮死后,蜀汉虽弱,东吴依旧难缠。司马懿出兵,等同摆明面要替君王办事,哪天大功告成,恐怕第一个要清理的就是他。这种局势下面,保留外敌,和家族自保绑在一起。这才有了后来的晋武帝,司马家对天下虎视眈眈,自魏夺晋,六十年不到就实现了自家全掌大业。
![]()
其实说到这,司马懿没出兵,也不是不想灭蜀,只是时机最重要。留着薄弱蜀汉,到底不是什么坏事。不管以后蜀国如何变迁,曹魏也难得安宁。大权在握的人,心思向来深到海底,但明面上难免有些顾虑和犹疑,一两处内斗随时就在眼前。
如果一定要下结论,司马懿之所以选择忍,是对权力、对时势、甚至对手下将士都有极其复杂的考量。不灭掉蜀汉,他的家族才有机会逐步渗透魏国政权。如果真想立刻功成名就,历史未必能容人苟全,而他刚好信这一套。
![]()
但其实我有点犹豫,到底这番分析能不能一锤定音?毕竟历史太乱,谁也说不好司马懿当时绝对的真实想法。或许他就是等着看,反正机会永远会有,不急一时半刻。有些史料说司马家族始终在等一个轮回,有人说他本来没胆,怕战事失利,更多人认为那是历史上最巧妙的一次权谋操作。
三国后段天下再无英雄,司马懿的隐忍抢过诸葛亮最后风头,蜀汉最终苟延残喘,久之亡于魏。其实世事走向,只存在人心的微妙缠绕,大道理反而都不管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