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一位理论物理学界的科学巨匠静悄悄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103岁,留给世人一个高大的背影。
他在时,很多人不理解他,对他存在三大误解:青少年时代,祖国饱受战乱之苦,而他却没受到任何冲击,得以安心求学;学成之后,不少人胸怀报国之志,毅然回到祖国,而他却加入异国国籍;退休之后,才回到祖国养老来了!
对于这些非议,他很少辩解、澄清,却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言的回击了世俗之人误解的目光!
1923年,他不足一岁(10个月)时,父亲异国留学,他和母亲静静的呆在徽地合肥老家。
1928年,他6岁时,父亲学成归国,母亲和他一起去见父亲前,甚至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婚变,就带孩子到尼姑庵修行,誓死也要和儿子呆在一起。随后,父亲到厦大数学系任教,他与母亲随行,在那里生活了一年有余。
1929年,他7岁那年,父亲到清华任教,他也随父母前来,在附近的成志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8年的少年时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他还不满15岁,被迫随父母家人回到合肥老家。
几个月后的1938年初,全家又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避难。
1938年秋,16岁上高二的他,以同等学力考生身份,考入西南联大。
4年后的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随即进入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两年后的1944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43年8月,他参加清华第6届留美公费生考试,录取为物理学门唯一的留美公费生,但因战乱迟迟未能成行。期间,为贴补家用,他到联大附中任教,甚至外出兼教。后来成为他夫人的杜致礼女士,就是他在联大附中教过的学生。
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8月28日,经多方争取,23岁的他和其他同学才终于起程,经印度再搭船只赴美留学。途中,他目睹了我留学生遭受的种族歧视,也意识到自己正驶向新的征程。
请问,在祖国蒙难时,他遭受到战乱冲击了吗?
![]()
![]()
![]()
![]()
![]()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滞留海外的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回国,以实现“科学救国”之夙愿。可他不但没回来,还加入了异国国籍,为什么呢?
1948年,留学3年之后,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当时国内正处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他在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与爱因斯坦等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共事,从此开启辉煌学术生涯。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理论很快被吴健雄等人实验证实。两人因此获得1957年诺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奖的中国人。此时,他们还揣着中国护照!
1954年,杨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
1967年,他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与巴克斯特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
据悉,有7个诺奖,是直接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有几十个诺奖,和他提出的理论有关;还有数个有“数学界诺奖”之称的菲尔兹奖,也是研究“杨-米尔斯方程”得到的。
而这一切成果,若当时回国,可能一项也得不到!
![]()
![]()
![]()
![]()
![]()
![]()
他是在1964年春加入异国籍的。此前,我国曾数次发出明确信号,邀其回国;其父更是三次到海外与其相见,劝其回国。但考虑到当时国内环境限制,加之母亲所说实情,他还是选择了留美深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此乃一也。
他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研究,而邓、钱等人侧重应用物理研究,方向不同,当时国内缺乏理论物理研究土壤,回归后可能难以开展工作,此乃二也。
他是杜的女婿,内战时期历史背景复杂,回归后可能面临敏感问题;加之两国关系正处在冰封之中,对他这样的诺奖获得者,异国岂能善罢甘休?加之钱、邓等人认为,他留美可能对国家更有利。此乃三也。
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当初回来的科学家中,有人因环境所迫受到影响,就连邓的研究成果,奖金也只有20元,且在运动中受到冲击,还是他在回国访问被高层接见时求情,邓才得以幸免……
1971年,两国关系破冰,他在阔别26年后回到故土。此后数十年间,他为促进我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
1982年,他就我国科研事业的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后,力主我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我国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出历史性贡献。
1997年,清华成立高等研究中心,他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1999年起,他任清华教授,东奔西走为中心募集更多资金;还捐出自己的工资,创立了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2003年底回国定居后,他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推动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巨大贡献,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5年,他放弃异国国籍,从外籍院士转为我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5月,他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以他名字命名的资料室……
请问,他是回来养老的吗?您见过以这种方式养老的吗?
这20余年,因为对他的人生存在误解,不少人拿他的晚年婚姻调侃,说啥的都有!
![]()
在笔者看来,两情相悦,他们的爱情早已超越了传统婚姻条条框框的限制,在先生的生活需要人照料的时候,仰慕已久的翁女士来到先生身边,与其说是夫妻,毋宁说是生活秘书,照料先生的饮食起居,让先生心不旁骛的为国家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善莫大焉,德莫大焉!
正因如此,当世俗之人都把目光盯住先生遗产分配方案的时候,当事人淡然处之!物质遗产归子女,翁女士不争不抢;学校房产的居住权,翁女士拥有,但她也不一定就在此居住!
所以,随着科学巨星的陨落,某些世俗之人的嘴可以闭上了!有议论别人是是非非的时间,干点属于自己的正事可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