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是清朝卫辉府淇泉书院的一册月考试卷,该试卷现收藏于开封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笔者有幸一睹其真容,现与大家分享。因年代较远,大家可能对试卷中的一些信息比较陌生,下面略作解读。
从卷面上看,该试卷的主人为淇泉书院增广生、新乡县人张所。文章题目《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篇文章取得书院月考第十一名的成绩,等次为特等,获书院奖赏制钱200文。
◇问题之一:淇泉书院
淇泉书院,曾用名源泉书院、崇本书院,起初在卫辉府汲县朝阳寺(今朝阳寺小区)与无量庵等处,是府属八县共同设立的公办学校,由卫辉知府、汲县知县共同管理。乾隆十二年(1747),迁至卫辉府署西侧的原通判署内。通判署又叫河捕粮盐水利通判署,是协助知府分管河运、粮食、盐业、水利等的行政机构。通判署长官就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这个地方由于年久损毁严重迁移了出去,腾出来后给了学校。到乾隆十七年(1752)又进行了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王祖晋、知县徐汝瓒率绅士再次捐修,并增设斋房十八间,供学生上完课后自学使用。
书院布局从前到后依次为:大庭,讲堂,掌教寝室(教师住室),东部偏房为斋房(教室)。至光绪十二年(1886),又在讲堂前增修斋房十间,厨房六间。
下图为乾隆二十年(1755)绘制的《书院图》,此时的书院名字还叫崇本书院。
![]()
2009年,卫辉一中绿化校园时,在原来淇泉书院旧址上挖出四块清代石碑。石碑记载了当时的淇泉书院几则故事,有府县长官及社会绅士捐资助学的事迹,也有知府追讨知县挪用书院基金的故事,这些记述既生动有趣,又颇具史料价值。其详细内容笔者另有《淇泉书院轶事》一文专门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淇泉书院延续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改革政令,时任知府于沧澜奉皇帝诏书,将书院改制为卫辉府官立中学堂,淇泉书院的历史至此结束。
◇问题之二:增生、特等
明清时期书院的学生分为两类:生员、童生。
在我国古代,学龄儿童一般首先进入私塾接受教育,然后逐级考试,先考生员,再考举人,最后考进士,方算进入仕途。
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准备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在没有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童生除了在私塾上学或在家自学外,极少部分大户子弟才送进书院学习。童生在书院上学全是自费,政府不发生活费。
生员俗称秀才,有名额限制,经考试选拔确定,然后进入所在的府、州、县学或书院学习。生员又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课生三种。廪膳生属于计划内招生的生员,由政府按月拨给固定的生活费。增广生是扩大名额后增加的生员,也有生活费。试卷上的增生就是增广生的简称。附课生类似前些年大学录取的走读生,成绩稍差一些,可以附堂听课,但不供给生活费。
书院每月考试一次,根据考试成绩排出等次,发给学生多少不等的奖钱。生员的成绩等次一般分超等、特等、一等,童生分上取、中取、下取三等。需要说明的是,童生即便是在家自学,也可以报名参加书院的月考,成绩好的同样能得到一定数额的奖钱。
近代著名实业家、卫辉华新纱厂创办人王锡彤(字筱汀),曾在这里上学。他在日记《抑斋自述》中写道:16岁时父亡故,孤儿寡母生活无依,只好辍学到修武盐肆当店伙计,一个月能领到一千文的微薄工钱。他不甘心,跑回家来,哪怕顿顿稀粥配咸菜填不饱肚子,依然“每夜至二鼓,母子共一灯”发奋苦读。“正在此时,救命星至矣,淇泉月课,每月辄获奖钱数千,持归供母,以为较修武盐肆小伙之月钱为多。”这对于一个外出打工都挣不了几个钱的小伙计,凭考试成绩每月获几千文的赏钱,还能养家糊口,自然是喜出望外。
◇问题之三:文章内容写的啥
考生张所这份试卷的题目是《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是一篇策论。文章引经据典,较为深刻地阐述了做人、做一个谦谦君子的道理。
“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君子亦有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原文是这样的:
君子亦有恶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文中几个生僻词语注释:
恶:憎恨。
称人:传播他人。
讪上:诽谤上级。
窒:阻塞不通,这里指固执已见,顽固不化。
徼(jiǎo):窃取,抄袭。
孙:同逊。
讦(jié):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
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作直率的人。”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再说几句题外话——关于卫辉的历史与教育
卫辉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在殷商时期,西汉初年就开始设立县治。到西晋升格为郡治所在地,以后的隋、唐以及宋、金改为州治,元朝改称卫辉路,明清均叫卫辉府,民国初年又设河北道。从西晋至民国1700多年间,卫辉一直是豫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卫辉历史上这种政治地位,也就决定了她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长期以来,所辖各县共同出钱出力,在这里兴办教育,选拔优秀人才送到这里深造、考取功名。时至今日,其繁盛景象仍能从卫辉一些街道名称和文物遗存,如贡院街、秀才胡同、王府街等可以看得出来。
及至民国,虽然连年战乱,但卫辉人民对办教育的热情却依然不减。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光是省立中等学校就有四所,还有众多的县立、私立学校,可谓遍地开花,盛况空前。这种气势,放眼全省,除省会开封外,概莫能及。
一份发黄的试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教育的曾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