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卢律说传承】,用专业守护财富!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在北京去世。这位物理学巨匠的离世,意外地为中国高净值人群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财富传承教科书。
几乎同一时期,关于画家范曾的各种传闻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两位大师级人物,在人生暮年的不同境遇,清晰映射出“有规划”与“无规划”在法律与财务层面的巨大差异。
一、时间轴上的两段婚姻
杨振宁的规划路径:
1995年,杨振宁与前妻杜致礼访问汕头大学,初识学生翁帆。
2003年10月,杜致礼病逝。同年圣诞,翁帆寄出贺卡,二人开始书信往来。
2004年12月,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舆论质疑达到顶峰。
但在婚前,杨振宁已完成关键法律动作:
通过婚前财产公证,将主要资产(据说18亿)定向分配给三名子女
明确翁帆对清华别墅的居住权
约定婚后共同财产的分配方式
2017-2025年,夫妻深居简出。翁帆在此期间获得清华博士学位。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去世。遗产分配按既定方案执行,未出现任何法律纠纷。
范曾的风险暴露:
2024年,85岁的范曾与35岁的徐萌结婚,同样存在较大年龄差。
据网络传闻,范曾未设立意定监护协议,未建立家族信托。
2025年,范曾一度与亲友“失联”,据传财产被配偶转移。尽管范曾本人后续发布视频“报平安”,但事件已将其置于巨大的法律与财务风险之中。
二、风险识别与法律建议
核心风险点:
监护权真空:高龄再婚者若未设立意定监护,失能时将陷入监护权争夺
财产混同:婚前财产与婚后财产未分离,再婚配偶可能取得过高份额
遗嘱失效:孤立的遗嘱在没有配套工具时,极易被架空或挑战
现金流断裂:危机时刻缺乏独立、免税的应急资金
三、法律工具对比分析
1、意定监护:生命健康权的“守护神”
功能:允许成年人在意识清醒时,预先指定自己失能后的监护人,负责处理生活照料、医疗救治、财产管理等事宜。
适用场景:对于年龄差距较大的再婚夫妻,年长一方通过意定监护指定信任的人为监护人,能确保在自己最需要时,由最信任的人守护,避免近亲属的争议。
2、遗嘱:财富传承的“基本盘”
功能:明确表达财产分配意愿,是避免法定继承(均分)导致财产外流的最基础工具。
注意事项:遗嘱必须形式合法,内容清晰。对于再婚家庭,应在遗嘱中明确列出各项财产的归属,是给予再婚配偶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如居住权),以减少歧义。
3、家族信托:资产隔离与灵活分配的“保险箱”
功能:将资产所有权转移到信托名下,实现与原持有人财产的隔离。信托合同可以设定极其灵活的分配条款(例如,配偶每月领取生活费,子女在结婚、创业时获得支持,孙辈出生获得奖励等),并能防范子女婚姻风险、债务风险。
核心优势:定向传承、防止挥霍、信息保密。
4、人寿保险:现金流与债务隔离的“稳定器”
功能:通过指定受益人,人寿保险的理赔金可以直接、高效地给到指定人手中,不属于遗产,无需清偿被保险人的债务。
适用场景:可以为再婚配偶购买年金保险,确保其拥有稳定的终身现金流;也可以设计保单,使保险金成为子女的专属财富,实现债务隔离。
杨振宁先生的案例证明: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提前规划,法律工具的系统运用,是确保个人意愿得以实现、家庭和睦得以维系的唯一路径。
范曾先生的风波则警示:无论个人成就多高,缺乏法律规划,在婚姻与财产风险面前,都可能不堪一击。
从争议到佳话,从大师到风波,区别只在于:是否在意识清醒时,用法律为所爱之人构筑一道坚实的保障。
关注【卢律说传承】,用专业守护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