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儒家,一个讲大家要互相爱,一个讲做人讲规矩。按理说都是正经学问,可最后儒家进了教材,墨家却连名都快没人记得了。
不出意外,是出了大意外——它到底得罪了谁?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墨家到底是怎么没的?
![]()
“出道即巅峰,谁与争锋?”——墨家红极一时,怎么又惹了事儿?
故事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宋国说起。那时候出了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墨子。他不爱谈天论命,而是琢磨怎么用最少的东西,让最多的人活得更好。
他发明了一套非常“接地气”的思想:人人平等地相爱(兼爱),国家不要轻易打仗(非攻),生活要节俭,选人要靠本事不靠出身(尚贤)。
关键他不光说得好,还干得漂亮。
![]()
墨子带着弟子四处“接单”救城,最出名的一次是跑到宋国守城抗楚军,用模型演示攻防战术,把著名的“工程男”公输般给说服了,硬生生让楚国大军打不下一个小宋国。
这波操作,直接把墨家推上了历史舞台C位。战国中期,墨家弟子据说有三十多个分支,覆盖各地,等于是半个“技术派联盟”。
这些人不光研究打仗、防御,还懂机械、逻辑、管理,妥妥的高素质队伍。
![]()
可问题也在这儿。他们不讲究吃穿,不追求地位,每天苦练本事,还整天强调“节省点用”“别乱花钱”“战争是错的”。
这种风格对普通老百姓很有吸引力,但对那些爱打仗、爱修大宫殿的诸侯和国君来说,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尤其到了秦国统一六国前后,情况变了。帝王们开始搞大一统,那就得讲“统一思想”“控制权力”,最怕的就是民间有组织、有能力、有理想。
![]()
偏偏墨家全中:有纪律、有技术、有信仰,还自成体系。再加上,他们可不是哪家朝廷的御用工具,谁都不买账,这就麻烦大了。
“好人难当”——为什么统治者非要让墨家从地球上消失?
到了西汉初年,国家终于统一,皇帝也开始想安稳过日子。这时候墨家就像一根钉子,明明不碍眼,却让人坐不住。
司马迁写《史记》,对墨子的记录只有一句话:他是宋国人,擅长守城节俭。完了,就这一句,墨子在正史里彻底消声。
可你要说他不重要,那可笑了。前面提过,墨家是真上过战场、干过实事的派系;你要说他“落后”,人家研究逻辑学、机械原理、社会制度,可比当时大多数学派都先进。那怎么就没人传了?
![]()
理由很直接:皇帝不想要。
当时的墨家内部有一套严格的组织制度,比如“服从老师”“按能力选人”“不穿好衣、不吃好饭”。
用今天话说,就是“全员苦修 + 管理制度 + 军事技能 + 精神洗礼”。再通俗点说,这帮人不是学术团体,更像一个带编制的“纪律型团队”。
![]()
战国时期还能靠着诸侯打工活着,可一到帝国体制统一,这种“有组织的民间力量”就成了大忌。
统治者要的是思想听话,组织不独立。儒家讲礼法忠君,道家说顺其自然,墨家偏说“天下应该平等爱”——不稳定因素妥妥的。
更关键的是,墨家太实用了。他们不只说,还能干。当年参与多次城防建设、机械制造、战争防守,堪称早期的“国防专家”。
![]()
这就等于你在体制外搞了一套能“动真格”的安保系统——皇帝要是高兴还能容你,要是觉得你“独立性太强”,那就一个字: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连最后的生存空间都没了。从这以后,没有弟子传承,没有公共讲堂,没有皇家注解,连墨子本人都成了“尘封人物”。
讽刺的是,墨子的思想最后能保留下来,居然是靠“神仙体系”救的场。
![]()
东晋葛洪写《神仙传》时把《墨子》一并收入《道藏》系统,让它得以保存在道教文献中。想想都荒唐:一个讲科学、讲逻辑的哲学家,最后靠神仙做外挂才活下来。
“一场系统性失忆”——从经典佚失到彻底消声的全过程
原来《墨子》全书有71篇,如今只剩53篇,而且好多篇章中断残缺。其他子书,比如《胡非子》《随巢子》,不是没人提,而是全找不见了。
而且就算你是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也没人主动研究墨家。王夫之、韩愈、汪中这些人虽然偶有提到墨学,但全是“点到为止”,没人真学,没人真传。
为啥没人搞墨家?有三个理由。
![]()
第一,书难懂。墨家不像儒家讲做人,不像道家谈修行,它写的多是机械结构、逻辑论证、战争部署,对普通人来说太烧脑。
比方说,《墨经》里讨论杠杆、齿轮、空间测量,你要是没点数学基础根本看不懂。
- 思想“不合时宜”。墨家主张政府节约、反对大修宫殿、禁止奢华葬礼。
![]()
在那个“讲排场”的社会里,墨家让人没面子。而一个讲“节用”的思想,注定难讨统治阶层喜欢。
第三,行动太“不合群”。墨家不进宫廷,不当官,不跟着唱主旋律,也不像儒家那样写规矩让人照做。他们就是一股“游击型”的独立思想力量,怎么可能得到皇帝的资源支持?
再看民间记忆,情况也一样惨。墨家不像儒道那样有书院、有讲坛、有宗教依附。它一旦“体制外化”,就没有“续命工具”。换句话说,只要上层不保它,它就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
一直到近现代,墨子的思想才被重新“翻牌”,有学者重新整理《墨子》、研究墨学系统。但那时候,墨家已经变成“考古级别”的存在了——没人知道怎么接着学。
2024年,山东滕州(墨子的家乡)建起纪念馆,人们重新开始读那句老话:“兼相爱,交相利”。
两千多年前这套话,现在听起来,居然比当年更像“未来”。只不过,那时候的它,太先进,也太独立,所以才不得不“被消失”。
![]()
参考资料:
墨家衰微的原因分析.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理想撞进现实:辉煌一时的墨家缘何走向衰落.凤凰网.2016-10-11
提倡“兼爱非攻”的反战斗士: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国家人文历史.2020-11-07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深圳新闻网.2014-05-14
墨家“中绝”原因探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03期
齐鲁之子|你好,科圣墨翟!.齐鲁壹点.2024-05-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