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乙肝就像一枚定时炸弹,似乎总逃不过“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宿命。可这条路,真的非走不可吗?
【史先生 河南周口人 乙肝史已有21年】
河南周口的村头,总能看到史先生背着油漆桶的身影。40多岁的他,干了小半辈子油漆活,手上的纹路里总嵌着洗不净的颜料。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施工单位每年都会给史先生安排定期体检,他也一直没太当回事。
直到2018年10月,体检报告上多了一行他从没想过的字眼:肝部占位。
“占位”两个字,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
他不敢耽搁,立刻去了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提示:肝血管瘤、脾动脉瘤。好在血管瘤只有1厘米,没到手术标准。医生嘱咐他 “定时复查,等长大了再考虑手术”。可走出医院的门,史先生心里还是沉甸甸的 —— 乙肝已经跟着自己 21 年,现在又添了新毛病,他怕哪天身体就扛不住了。
回到村里,史先生跟邻居唠家常时,忍不住说起了自己的肝血管瘤。邻居阿姨一听,拍了拍他的胳膊:“你咋不早说?我5年前子宫内膜癌,去郑州找的袁大夫,你也去试试呗!”说着,还把自己调理时的经历细细讲给史先生听。
抱着试试看的念头,2018年12月17日,史先生跟家人一起去了郑州,求诊于国家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老中医。袁老仔细查看史先生的舌苔、面色,认真把脉后按照“三联平衡疗法”的思路开以扶正固本为主的方子。
![]()
史先生是个实在人,遵医嘱喝药从不含糊。一晃80副中药喝完,2019年6月,他按时去医院复查。当医生指着片子告诉他“肝部血管瘤没了”时,史先生愣了好一会儿,反复确认:“不用做手术了?”得到肯定的答复,他攥着复查报告,一路笑着回了家 —— 压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一块。
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史先生没闲着,又背起了油漆桶。后来听说深圳的活多,他干脆跟着老乡去了深圳,依旧干着熟悉的油漆工作,日子过得踏实又有奔头。直到2023年2月11日,深圳当地医院的体检报告提示:乙肝病毒量高。
![]()
史先生太清楚这其中的厉害——身边有病友没能控制好,一步步走到了肝硬化,甚至肝癌。他不敢耽误,立刻从深圳赶回郑州,求诊于袁希福老中医。
这一次,史先生依旧坚持喝药,平时也格外注意作息,不再像以前那样熬夜赶工。2025年9月18日,他再次去医院复查,拿到报告的那一刻,他眼眶都红了:困扰自己 21年的乙肝,竟然转阴了!
如今的史先生,依旧在深圳干着油漆活,只是比起以前,他更懂得照顾自己 —— 活累了就歇一歇,饭按时吃,药按时喝。
![]()
史先生的故事,或许只是万千病例中的一个。但它让我们看到:在面对疾病时,除了被动的担忧,我们还可以有更积极的选择。乙肝不是必然通往肝癌的单行道,关键在于及早干预、坚持调理,为身体找到恢复平衡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