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沈巍继续获得网友赠书,获得了一套《布老虎传记文库:百人百传丛书》,沈巍饶有兴趣地把这套传记进行了简略的分类。
![]()
这套书出版于1998年,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内容有一点过时与陈旧了,对于沈巍来说,还是有一点偏简单。此套书原价2490元,电商平台上六折就能够买到,估计价格在一千五百元或者更低一些。
![]()
昨天,刘文迪还送来一箱《颜真卿书法全集》,对于版本有着严格考究的沈巍来说,并不认为这个版本符合他的愿想。
![]()
这一套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版本,而沈巍看中的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
![]()
![]()
![]()
晚上,沈巍受粉丝的提醒,来到了昆山石浦的状元面馆,对面馆关联的昆山第一状元卫泾的人生经历有了深厚的兴趣,表示回来之后到宋史里再查一查。
![]()
![]()
当天,一位请教者,向沈巍提到了法家与儒家有何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沈巍并没有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是始终保持着宏观看待历史现象的态度,把话语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有效地避开了对方挖下的坑,同时,也以退为进,自降成份,避免了在自己所不懂的领域里栽跟头。
因此,在回答提问时,沈巍始终坚持了自己的观点陈述,从这里看,他并不是在复述着“百科全书”的冷面答案,而是融入了自我的情感代入,这说明沈巍在陈述历史与文化的时候,已经渗入了自己的认知与判断,绝不是简单的搜索工具所能够代替的。
下面,我们将沈巍的回答,用语音识别软件,转化成文字,从中一窥沈巍的话语技巧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洞穿力道。【】中的文字,是我们作的一个点评。
![]()
问者: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这个问题就是基于您之前回答一个网友的问题而引发的问题:您说您对四川成都有特别感情的原因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杜甫,一个是诸葛亮。关于这方面,杜甫我是没什么疑惑的,我现在疑惑的是关于诸葛亮。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在《三国志》里面记载,他是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而管仲和乐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的先驱,您曾经对那个商鞅的《商君书》是痛加批判的。诸葛亮虽然在《三国演义》里,他被描绘为近乎一个完美的儒生形象,但是他所使用的种种计谋和手段都是法家的,而法家在先秦之前,和儒家基本上是个相反的流派,因为儒家是为贵族说话的,是一个分权的体制,但是法家从一诞生之初,它就是为王权而诞生,后面就是为皇权而服务的。我现在疑惑的是,诸葛亮这么一个身上有浓重的法家色彩的人,为什么会得到您的推崇?
【这个问者的“坑”在哪里?因为沈巍一直标榜自己信奉的是人道的、人性的人文原则,而诸葛亮师承的却是为帝王服务的那一套伦理原则,现在沈巍同样尊崇诸葛亮,那么不是与沈巍之前一直声言的站队人文立场的观念产生矛盾了吗?你沈巍就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啊。】
![]()
沈巍答:我觉得你可能没有经过六七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当时有件很大的事,就是儒法之争,就是说他认为儒家的都是坏人,法家的都是好人,其中曹操和诸葛亮都被推为法家人物,但严格来说,他们都是儒者,只不过他们在生活当中更多的用了这个所谓的法家的做法。就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做人,但是我们还要在社会上混,在社会上混,你就必须照着法律(去做),遵循法治,而不是按照儒家的那种理想主义在生活。
【沈巍并没有跟着对方的提问牵绳走,而是强调了法家与儒家是一个特殊年代里人为制造出来的对立面,一下子就把提问者置于一个荒唐时代并不可靠的定性中,也就是说,告诉对方的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是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松软的地面上的,这样,你的问题的正确性便首先作了否定,沈巍由此把握住了反制的制高点。】
——沈巍续答:所以呢,对这个问题呢,我们作为一个常人,根本没有必要提高到这么高的程度,什么儒啊,法呀,我就是一个读书人,读过点书,在我心目当中,我就知道要么就像诸葛亮这样为国家做贡献,能够有权利;要么就做一个普通人,就这么简单。我可没有想到什么儒啊法的,我就只知道他们都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一个是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读书人。
【在否定了提问者的立论偏颇后,拒绝按照对方的思路,掉入对方设定的儒法斗争的坑,沈巍顽强地沿袭着自己的思路,强调了他的分类法,就是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用这个标准,在诸葛亮与杜甫之间划出了不同质的存在。也接榫上了之前沈巍阐述对“百无一用是书生”时的三分法。】
问者:也就是您说的就是失败了就做杜甫,成功了就做诸葛亮。
【问者这时反而被沈巍牵过了牛鼻子,陷入到沈巍的思路设定中,而忘记了他提问时的儒法斗争的预设。】
沈巍答:这就是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这么一个普通的例子。
问者: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您看中的根本就不是他后面的那个什么法、儒啊,这个没什么关系,您看中的就是他……
【问者实际上已经投降了,不再坚持儒法分隔与对立,而是顺从地归纳起沈巍的话来,基本认可沈巍以成功与不成功划分读书人之间的归类原则。】
沈巍答:我请你注意啊,你讲这个法家,他只是一个学说流派,他们这批人实际上也应该算是读书人,只不过他们更认为社会要通过法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道德来约束人,是这么一个思想。那么作为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这个双重的成分在。我讲的仅仅是一个读书人,而且像我们来说,我也没读过几本法家的书,我严格来说,我只是《论语》读了好几遍,其他的什么经典我都没有读了很深啊。而且我也觉得我们每个现在生活上的中国人,根本没必要去读这么多经典的东西,没意义,你每天就张开嘴、闭上眼,然后又张开眼、闭上嘴,现实生活没有这么多所谓的儒啊、法让你去做。
【沈巍在掌握胜券之后,继续对这种教条式的儒法分类法表示了不屑,并指出教条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原则,按照生硬的框架去套用,进一步指出对方陷入这种教条中的危害。】
问者:但您刚才说的他的那个法家与我们现在真正所说的那个法治,它是有本质区别吗?
【提问者放弃了继续坚持儒法斗争的概念教条,而进入技术性的知识询问环节,实际上这是提问者喘口气的有意为之。下面他还要出去,试图再次拉到他的思路上去。】
沈巍答:当然与法治有本质区别了。他只是说重法,就法家这个学说流派来说,他有好几个,对吧?有慎到的,有李悝的,有商鞅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主张),比如说有的认为应该是重势,有的认为应该是重权,有的认为重术。但归根到底,他是个读书人……
【沈巍也在技术性探讨的转危为安的气氛中,进入他的如鱼得水的知识介绍。】
![]()
问者: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皇权而服务。
【问者仍然回到了他开始设立的坑,就是诸葛亮所在的法家一派,是为皇权服务的,与沈巍信奉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
那么儒家学说它难道不为皇权服务吗?哪一个儒家……
【沈巍看透了提问者的再次再把他拉入坑中的意图,反问了一句,意思是儒家与法家一样,也是为皇权服务的。】
问者:但是在先秦之前,它是可以说不为他服务……
【问者从儒家的发展路径上进行了分割,试图把先秦之前的儒家,定性为并没有为皇权服务。】
沈巍答:我们不要太多的辩这些问题。我只知道儒家学说走到今天,这么多统治者维护他,如果他是为穷人服务的,那怎么可能呢?严格来说也不是为什么权,它应该是为秩序服务的,它希望这个社会能这样的稳定的运转,所以呢,他希望你穷人就老老实实的做穷人,富人就好好的做富人,但他也提出富人不能够太过分,要让这个社会矛盾得到缓和。他并没有办法解决穷人怎么变富人,是这么一个问题。
【沈巍直接否认了问者的论点,而指出儒家的本质仍是围绕皇权服务的,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一样。】
问者:那是秦以后,他在秦以前,他还是跟那个王权有一定的对抗的。
【问者仍然重审了自己的观点。】
沈巍答:我想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不想为权服务。不过是小权和大权。所以钟叔河说过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有独立知识分子。他不为任何一个(权力站队),他既不是哪个学校的教授,他也不是哪个团体的智囊,这样的人才是独立的知识分子,他才能真正做到为学问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主权服务,这个太重要了。
【沈巍从宏观上再次证明了儒家从一开始就是为皇权服务的,并不是如问者所说的那样,与皇权有什么对抗。】
问者:那在我们这里有没有这样的人?
【问者只是顺便地提问了这个问题。】
沈巍答:应该没有,反正……这个话说的太深了吧,可能也不便说吧。反正我们这里没有,古代应该有,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我造一块地,我种种,我就可以生活了嘛。现在生活中怎么可能,没有让我种块地啊?
【沈巍不想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陷入问者一直设伏的坑。】
问者:所以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您刚才说的,不是考虑到他什么儒啊、法啊之类的,而您对他的推崇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处在那个高位上,他有那个做事的能力,而且能实现他的理想。
【问者这里作了一个总结,因为他看到在儒法的框架内,他是无法深入话题的,回到了沈巍的“以成功论人”的架构内。】
沈巍答:只是认为他有那个解决问题的权利和能力。就像我,我不希望闹,那么闹到现在,因为我没有权利。如果我有权利,我把他立马就能够抬走。我没有,我只能任凭他(闹事),就这么简单。
我们不要把这个话太过分的解读。我其实当时讲的话很简单,就是如果我读了大学了,我能够走上一个高的位置,因为社会是重文凭的,但我没有,所以我做不到。那么我做不到呢,只能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读点书,让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到净化,就这么简单。其实没有必要像你(这样深究),讨论的太复杂了呀,又是法家了,又是儒家了。我说句实话,根本没读过几本法家的书啊。我就知道商鞅、《商君书》,但我一篇都没读过,我也不想读,读了有意义吗?这个是关键呀,我根本就不想。
你讲的太复杂了。我一辈子也不想什么(弄懂这些学术),包括这个什么儒家学说,什么儒家,我也不想读,我就知道里面有几句话有道理,我就照着他做。我管他儒家和法家呢。
而且现在我觉得还是多读一点马斯克的书,多做做马斯克这样的人,对社会可能更有意义。唠来唠去,唠这些真的没有意义
还有你说儒家学说多伟大,我只知道马斯克没有读过孔子。人家情况挺好。西方没有读过商鞅的书,人家也没有穷过。
【沈巍拿自己的经历来比况,解释为什么用成功与不成功,作为读书人的分野,由此来阐述他为什么把诸葛亮与杜甫作为两种读书人的代表,而没有按照提问者的儒法的分野来定性诸葛亮的所在历史定位,也就是说把诸葛亮从提问者暗示的法家传人,拉扯到一个成功立业者的范畴。】
问者:他们有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被称为是中国的……
沈巍答:这个我们不要自信。马基雅维利跟我们中国学说完全不一样,而且那个产生的体制也不一样,跟我们中国这个体制不一样。而且马基雅维利他也是倒霉过,还被流放过,逃难过,跟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的。
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他有一个执拗的观念,要为他认可的统治者牺牲。你就像方孝孺,他认可建文帝,我就死我也愿意。那很奇怪,你建文帝换了又不影响国家,他就要认可。那现在何尝社会不是这样呢?
所以本身很简单的一个人,不要把我抬得这么高。儒家、法家,我说了,儒家书我只读过一本,就是《论语》,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这是事实。《孟子》一个字都没读过,读不下去。因为孟子太喜欢跟人家辩论了。逻辑,我不太喜欢。他的逻辑有很多很累的,跟他要转脑子的那种逻辑。你说的《商君书》我更没有读过。买过,还大字本的呢,我没读过。因为他讲的我都知道,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都知道,我去读它干嘛?
【沈巍从问者的“马基雅维利”的插话中,又拉回到商鞅这个所谓的法家的主题。】
问者:我怕我下面的话题你可能又说我想复杂了。
沈巍答:本来是你想的复杂了。因为我当时说这个话的时候,我既没有脑子里出现儒家,因为像我们这批人没有一个有资格说什么儒家、法家的,我们没有几个读过什么几本书的人。因为你讲法家,法家有多少的这个著作,你一本都没读过,你怎么说呢?只是我们读了一点简介上的关于法家的介绍。就是读过一本连环画《商鞅变法》。那画的挺不错的。后来知道是赵宏本画的。
![]()
【沈巍再次否认了儒家与法家在他心目中的定性标准。】
问者:但是一般人对商鞅变法的了解都是持正面的嘛,因为教材告诉我们是这样的。但事实上与这个完全不一样。
沈巍答:正面反面,你要这么说,什么叫正面?我们现在社会衡量标准是他杀人杀的多,就是不好的。但是哪一个政治家手里不是血淋淋的?怎么可能不杀过人呢?
【这里进入到商鞅的评价问题,也就是法家的评价问题。沈巍还是采取了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他既指出商鞅身上的残忍的部分,同时也同情地理解作为政治家身上的非人性的成份。】
![]()
因此,从沈巍对提问者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有着明确的逻辑分析能力,始终把握住自己的话语主动,避开让自己掉入对方坑中的被动局面,保持了自己的立场的完整与完美。
因为这个提问者是来源于沈巍对商鞅的评价,我们下面将沈巍在太仓之行中谈到商鞅的相关论述,罗列如下,可以看到沈巍对商鞅的认识,既有从人性层面指出他的残忍,同时也指出他的历史价值,而沈巍在叙述这一切的时候,都是在用一种讲评书的侃侃而谈释放出来的,可以说站在了一个鸟瞰的全知全能的角度,简约地洞穿了历史人物身上的所有复杂性与迷津,非常的吸引人,也能够形成一种明晰的认知输出。这就是沈巍吸引粉丝的原因所在吧。
![]()
——【商鞅传奇】商鞅变法是因为当时的秦国想要壮大自己,那么他正好碰到。实际上商鞅这个人,他是有传奇的,就是说他本身有传奇。
他在自己的国家的时候,他的老师不是先向当时的魏王,就等于说推荐了他吗?然后魏王不用。然后他也跟魏王讲,如果你不用他嘛,就把他杀了。他很有水平,有王霸之才。
等到那个国王走掉之后,他老师就跟商鞅讲了,你赶快走吧,因为刚才我已经跟国王说了。他就是把你给干掉。
商鞅说:怎么可能呢?他既然不能重用我,怎么可能把我干掉?
后来他到了秦国,他跟秦国那个秦王第一次谈的是以德治国,听的那个秦王都要睡觉了。谈了三次,第三次谈的是依法治国,秦王精神抖擞。意思说你讲到我心上了,我们就按照这个来进行决策吧。
然后他做了几个在历史上蛮有趣的事情:一个叫徙木立信,就是在城门口立了一根柱子,放了一个木桩,谁能够把这个木桩从这个门搬到另外一个门,给多少金子。没人,怎么可能呢?这么简单的事,但是最后有一个人大胆的尝试了一下,商鞅立马钱拿出来。这是一件事。
![]()
还有就是太子,应该不叫太子,因为那时候还没皇帝呢,叫世子。世子的老师私底下讨论对这个变法主张的诋毁。那么商鞅立马进行严处,割鼻子。他推行了一连串的措施,提出奖励军功。让这个秦国成了个军事大国。这样的话呢,秦国就强大了。
但是等到这个这个重用他的国王去世之后,他完了呀,因为正好那个世子,是那个割掉鼻子的那个辅佐的,一直在别人面前说他坏话的。好了,他最后等于死在自己手里。什么叫死在自己手里啊?因为他躲到了一个旅馆,但是那个旅馆是他自己定的法律,就是说如果收留,那对不起,这个旅馆老板要接受惩罚。他就等于是自己立法,自己死在自己手这里。——
![]()
——【商鞅地位】商鞅本来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实也并没有特别大的波澜。是当时的特殊时期把他捧的特别高,当时的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被批判的,独独他只作为一个(法家得到推崇)。因为他实际上是五马分尸嘛,最后是车裂执行。但是今天看来,他的法学思想建立在残忍的基础上,而不是站在那种包容的那基础上的。
所以他只能说在一个历史阶段起作用。我们今天的历史法律可不是说严刑峻法,而是在理性的范畴里面的。还有一个问题呢,我觉得就是我们以后的这种内容啊,还是越少越好,因为这个问题是很长篇的东西,不是几句话能说的清楚。最好像那个董宇辉那样,把书拿出来,把上面的重点边读边说,这个效果更好一点。我随心所欲里面就有可能有记忆失误的地方。——
![]()
——【商鞅臧否】商鞅奖励军功,奖励农业生产,摒弃商业。他重视农业生产,但是对商业极端仇视。但实际上今天我们中国大家都知道商业是一个促进的手段。
我们对商鞅的看法一定要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还要根据他的著作里面的言论来进行。而且我们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式的东西。因为你要研究商鞅,一、《史记》里面的。这个他的传记,还有他本人写的《商君书》,里面对他的治国主张,他有一套一套理论的,不是空谈。
他当时的官,等于是皇帝首席的一号人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嘛。还有一点就是,你看这个商鞅这个人,在历史上竟然你们捧得这么高。很奇怪的就是,在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戏曲形式当中,几乎没有他的影子的。戏曲里面没有商鞅的。只是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时候才出现了一部话剧叫《商鞅》。过去古代戏里面没有商鞅这个角色的。
诸子百家,孟子、庄子,庄子有的,叫《庄子劈棺》,就是他死了之后,他老婆动春心了,又找了另外一个公子,这个是有庄子的,但是没有孟子的,戏里面也没有孔子的。——
综合来看,沈巍在即兴的基本没有思考时间的回答中,一是他能识破对方的坑,二是他能掌握话语权,把对方拉过来,而不被对方拉下坑。三是站稳脚跟后,继续阐述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保持话语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
沈巍前后讲话,可能相隔相当长的时间,但内容一致,基调相同,可见,沈巍在穿透文化的时候,已经用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分派了这些文化信息以自己的定性,把它们安插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就像今天上午他已经把“百人百传丛书”分门别类成一摞摞的类别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