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综合整理自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教授IEIC大会采访&演讲内容
![]()
上海家长为什么卷?跟应试教育没关系
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呼吁教育“反内卷”,但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了。
有些人说是因为应试教育。可20年前,高考录取率不足十分之一,那时候的家长有这么卷吗?反观当下,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大学生,内卷却愈演愈烈。
这背后实质的原因,我们当下的生命状态有关。
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物质的层次就是衣食住行、个人利益,精神的层次就是阅读量、艺术鉴赏力以及对公共事物的思考,灵魂的层次是建立宇宙观。
问题是,我们第一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了,现在要向第二层次进军,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只能在原地挣扎。在同一个地方挣扎太久的人,就会产生焦虑感:既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又担心别人超过他。
所以在生活当中,没有哪一件事情不卷的——买房子卷,买车子卷,个人升职卷。孩子的教育则浓缩了最强的焦虑点。
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从业者,我接触过上万个心理问题的案例,我发现最亟待解决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因为家长会不自觉地催促、逼迫孩子。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脑神经元也会逐渐失去弹性。
由此催生出两类典型情况:
一类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考不到满分就会崩溃大哭、自我责怪,完全无法面对失败;
另一类是初高中学生,从不会主动学习,始终需要他人催促才能行动。这一切的根源,往往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焦虑。
![]()
图源 | pexels
孩子放学回家,家长的100句话绕来绕去,最终都离不开 “学习” 二字。
到了学校,焦虑同样无处不在 ——
刚上初一,老师就会强调“初中只有 3 年,不抓紧就考不上好高中”;
到了初二,又会被告知“这是转折点,学不好就没指望了”;
初三时,“再不学就来不及了”的提醒更是如影随形。
可以说,成年人一直在主动制造焦虑。
![]()
这一代00后孩子,可能没那么功利
这两年,家长问我的问题通常是:“老师,怎么培养我的孩子,让他愿意学习?”
为什么这是一种普遍的困扰?因为你的孩子是00后,这一代的孩子可能没那么“功利”。
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
当下我们的物质条件已基本满足,物质水平与心理问题并非正相关,反而呈反相关 ——物质条件更优渥的群体,往往需要更多精神层面的探索。
很多孩子会直接思考“形而上”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宇宙诞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但对于这些问题,学校无法给出答案。
就像有个高中生跟我说的:“小学不能解惑,初中不能解惑,到了高中依然不能解惑。”
如果你跟孩子说,读书是为了考一个好学校、找一个好的工作、将来过更好的日子,他们大概率不会听这种“陈词滥调”。
![]()
图源 | pexels
想让00后投入学习的难度很高,我很少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愿意主动学习。
在信息纷杂庞大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凭什么让他坐在课堂里面专心致志地学习呢?这时候,就体现了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性。
驱力分两种:外在驱力和内在驱力。
外驱力能不能促使一个人读书?答案是能。学生可以因为外驱力去读书,从而获得好成绩。但是,外驱力是脆弱的,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坍塌了。
大家想想,每年有多少中考生、高考生在临考前被“压瘫”了?
内驱力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
![]()
图源 | pexels
我接触的孩子比较多,有三个孩子的内驱力素养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孩子是高中生,他在吵吵闹闹的亲友聚会上,觉得无聊了就自己坐在角落里看物理书,我问他为什么而学习,他说:“为了向真理驱进。”
第二个孩子的答案是:“我和爷爷的感情非常好,他的生命却永远停在了手术台上。我一定要考最好的医学院,拿起手术刀,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还有一个女孩子,她是学校公认的爱学习的孩子,老师上完地理课,她会跟到办公室问:“老师,您今天讲的知识和我上次看到的不一样……”这位学生曾对我说,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不喜欢读书,读书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
以上都是有内驱力的孩子,他们在任何学校都会努力读书。但遗憾的是,我遇到过的这类孩子凤毛麟角。
![]()
做个佛系妈妈,比想象难
妈妈躺不平,孩子“不上进”,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基本配置。
“我的孩子要上一所好的小学。”
“在好学校里,我的孩子要排名前五。”
“别人超过他了怎么办?”
一直以来,有个观念叫做:我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它本质上是一种简化贫乏的人生观,只看到孩子的事业线,而忽略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线。
有一个妈妈特意问我:为什么你说起跑线不重要呢?
我说,你若要讨论起跑线,早在你怀孕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听起来有些扎心,却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有人说,我也知道过度攀比会让自己心生不快,可是怎么克服呢?
我们应该先明白一个道理,人是唯一的,不存在可比性。作为妈妈,你的自信不源于“是否培养了更成才的孩子”,而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好东西”。
![]()
图源 | pexels
有些家长不但喜欢拿孩子与外界攀比,还要孩子与自己攀比。
“我的愿望是复旦大学,我自己没考进去,所以我的女儿一定要考进复旦大学,不然我这一生都是遗憾的。”
我的建议是,你没考进复旦大学,你应该自己参加高考复读班弥补遗憾。以你现在的理解力,应该比18岁的孩子强,要你女儿考干什么?
复旦大学不是终点,你要先清楚什么是成功人士?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的性格,喜欢躲在房间里面看书、写诗,那么她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她不是王熙凤,你却硬要她成为CEO,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产生精神问题。
研究表明,母亲的话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
你明知道很困难,仍然想让孩子初中或高中考入某个学校。你在与他人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会有所感知。
孩子也觉得自己做不到,想逃避却不敢逃。当孩子没办法达成母亲的愿望,心里的负疚感是很重的。
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高竞争感、低竞争力”的孩子太多了,他们从小就要承受自我认知和社会坐标的落差。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如何调整?
11月1日,陈默老师将作为重磅嘉宾出席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并带来演讲《父母,你照顾好你的孩子了吗?》
家长可以与陈默老师现场畅聊亲子疑难,获取1V1互动机会,现在即可预约参会。
识码领取入场券↓
![]()
点击卡片立即关注
专注国际教育18年的
EDU · 相关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