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把碗筷收进厨房,转身就看见娃把玩具扔了一地;你累了一天想歇会儿,让他帮忙递杯水,他却噘着嘴说“我不帮”;甚至你生日时给他看你做的蛋糕,他只关心 “什么时候能吃”—— 你是不是也无奈:明明总教他 “要感恩”“要体谅妈妈”,可孩子怎么还是这么自私?
![]()
很多家长都错把“感恩教育” 当成了 “道理说教”,以为多讲几句 “妈妈很辛苦”,孩子就会懂。在《有奉献精神的父母会培养大人物》一书里,了解到“韩国首席妈妈” 全惠星却用 6 个孩子的成长证明:让孩子承担家务,才是最有效的 “奉献教育”。她从不让孩子当 “衣来伸手的小少爷”,反而让他们轮流做晚餐准备、分担家务,长子京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里,养成了 “凡事为他人着想” 的服务型人格,后来成为了韩国卫生部长。
全惠星家有个规矩:每个孩子从5 岁开始,就要承担固定的家务。小儿子定柱负责摆碗筷,每天晚饭前,他要把 6 个碗、6 双筷子一一摆好,要是不小心摔了碗,不能哭,得自己把碎片收拾干净;二女儿庆恩负责饭后擦桌子,不仅要擦干净饭粒,还要把桌子擦得发亮;长子京柱稍大些,就跟着妈妈学做菜,周末还会主动帮弟弟妹妹整理书包。
有次京柱做菜时,不小心把油溅到了手上,疼得直咧嘴。全惠星没有赶紧接过锅铲说“我来做”,而是蹲下来问他:“现在知道妈妈每天做饭不容易了吧?要不要歇会儿再试?” 京柱摇摇头,继续把菜炒完。那天晚上,他吃着自己炒的菜,认真地说:“妈妈,以后我每天都帮你炒菜吧。” 全惠星说:“让孩子承担家务,不是要让他们干活,而是让他们在做事中明白‘我是家庭的一份子,我的付出能帮到别人’—— 这份责任感,比任何‘感恩道理’都深刻。”
其实,让孩子做家务不用等他长大,也不用找复杂的活,分年龄段安排简单任务,孩子就能慢慢学会感恩,3 个方法家长照着做就行:
1. 3-6 岁:给 “固定家务”,让他知道 “我有责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做简单又固定的家务,比如摆碗筷、浇花、叠自己的小袜子。别觉得“他做不好”,哪怕碗摆歪了、花浇多了也没关系。你可以说:“以后每天晚饭前,摆碗筷的任务就交给你啦,这是你的‘家庭工作’。” 孩子会因为 “有专属任务” 而自豪,慢慢就会明白 “我要做好自己的事,帮家里分担”。比如孩子摆好碗筷后,你可以故意 “忘” 放勺子,说:“哎呀,妈妈忘了放勺子,还好有你负责摆碗筷,不然我们都没法喝汤啦!” 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2. 做 “家庭贡献表”,用星星换 “亲子时光”
准备一张卡通贴纸表,贴在客厅显眼的地方,孩子每完成一次家务,就给他贴一颗星星。比如摆碗筷得1 颗星、浇花得 1 颗星、帮妈妈递东西得 1 颗星。等攒够 5 颗星,就可以兑换一次他喜欢的亲子活动,比如去公园玩滑梯、在家看动画片。别用零食或玩具当奖励,亲子时光更能让孩子明白:“我的付出能换来和妈妈的快乐时光,帮别人真开心。” 每次贴星星时,记得说清楚 “你今天摆了碗筷,帮妈妈省了时间,所以得一颗星”,强化他对 “奉献” 的认知。
3. 多说 “谢谢你的帮忙”,让他听见 “价值感”
孩子做完家务后,别只说“做得好”,要具体说出他的帮助带来的好处。比如他叠了被子,你可以说:“你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妈妈回来看到这么干净的床,心情都变好了,谢谢你呀!” 他帮你递了垃圾,你可以说:“还好你帮妈妈把垃圾带下去,不然妈妈还得跑一趟,你真是妈妈的小帮手!” 这些具体的感谢,能让孩子清晰地知道 “我做的事能帮到妈妈”,慢慢就会养成 “主动帮忙” 的习惯,而不是等着别人安排。
我们总希望孩子懂得感恩、体谅他人,却忘了“感恩” 从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 “做出来的”。当孩子亲手摆好碗筷,当他擦干净桌子,当他知道自己的付出能让家里更温暖 —— 这些真实的体验,会比一百句 “要感恩” 更能刻进他的心里。
今天起,不妨让孩子做一件小事:晚饭前让他摆一次碗筷,或者让他帮你递一次纸巾。不用急着让他“变懂事”,只要开始做,就是 “奉献教育” 的第一步。相信我,当孩子第一次说 “妈妈我帮你” 时,你会发现,那些藏在家务里的温暖,正在悄悄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