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17时许,晚高峰的车流正裹挟着城市的喧嚣缓缓流动,天中救援队的值班电话却突然响起急促的铃声——“我的电动四轮车在置地大道十三香立交桥涵洞里坏了,前后都是车,根本动不了!”电话那头,群众的声音满是焦急与无助。
涵洞内空间狭窄,晚高峰车流密集,故障车辆不仅阻碍交通,更暗藏安全隐患。险情就是命令!救援队第一时间调度,而这次接过任务的,正是对这片区域“熟门熟路”的“老熟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永军。
接到指令的他,没有半分迟疑,迅速检查好拖车绳、警示三角架等装备,驾驶着救援车一头扎进暮色中的车流。对他而言,每一次出发,都是与时间赛跑,与险情较量。
抵达现场时,眼前的场景既熟悉又紧迫:故障电动四轮车孤零零地停在涵洞路边,车主紧锁眉头,不时抬头望着呼啸而过的车辆,手足无措。张永军立刻上前,一句“别担心,我们来了”,瞬间让慌乱的车主安下心来。
他先是快速在车辆后方摆放好警示三角架,站在安全位置引导后方车辆减速避让,随后熟练地拿出拖车绳,弯腰、挂钩、固定……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短短几分钟,便将故障车与救援车稳稳连接。当车辆缓缓驶离涵洞,拥堵的车流也逐渐恢复通畅,车主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太感谢了!要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拖车前往修理厂的路上,车主不住地向张永军道谢。面对感谢,张永军只是笑着摆摆手:“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能帮上忙就好。”
![]()
这份从容与淡然,源于一次次救援的积累——这已经是张永军第四次在这个涵洞伸出援手了。
第一次,是燃油车在涵洞内突然熄火,他赶来帮忙拖车;第二次,暴雨过后涵洞积水,一辆车涉水抛锚,他冒雨前来救援;第三次,一位新手司机不小心蹭到路边,轮胎破损无法行驶,他及时到场更换备胎;如今,第四次,他又为故障的电动四轮车解了围。
同一个涵洞,不同的车主,不同的困境,却有着同样的温暖结局。这个看似普通的城市涵洞,见证了张永军一次又一次的挺身而出,也成了他与群众之间一份特殊的“涵洞情缘”。
它不像城市地标那般醒目,却在一次次危难时刻,成为车主心中最安心的“避风港”;它见证着城市的车水马龙、昼夜更迭,更记录着志愿者们默默奉献的身影。
在天中救援队,像张永军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却始终坚守在救援一线,用一次次平凡的拖车、换胎、紧急救助,守护着城市的交通安全,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
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从街头巷尾到道路涵洞,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用点滴善举汇聚成城市文明的暖流,让每一位出行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老地方,新救援,初心从未改变。
我们不知道下一次救援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但我们坚信,当天中大地需要帮助时,那抹熟悉的救援蓝,定会第一时间出现,为群众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