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外的网络论坛上,一个印度网友提出了一个充满灵魂拷问的问题: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选择让中国为他们建造巨轮?而不是选择我们印度?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我们有世界上最年轻的人口,我们也有成为造船大国的雄心啊!”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因为它充满了那种“明明我天赋异禀,为何就是赢不了”的巨大困惑。
的确,从牌面上看,印度似乎拥有成为造船大国的一切潜质。
然而,当我们将冰冷的现实数据,砸在桌面上时,这种美好的幻想,瞬间就会被击得粉碎。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25年10月的最新数据,“十四五”期间,中国承接了全球64.2%的新船订单,完工量占世界51.7%。
而印度呢?
国际船舶网在2024年11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印度的手持订单量,按总吨计算,连中国的0.2%都不到。
这不是差距,这是天堑。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钢铁巨兽的终极竞赛中,印度到底输在哪了?为什么看似完美的“天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会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天赋”的诅咒:印度那只“瘸腿的巨人”
咱们先说说印度手里那张唯一的“王牌”——年轻到令人嫉妒的劳动力。
根据观察者网的分析,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28岁。
![]()
相比之下,老牌造船强国韩国和日本,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突破40岁,整个产业都步入了“老龄化”阶段。
更诱人的是,印度的人工成本极低。
单位载重吨的造船成本,印度仅为3500美元,比越南和菲律宾的4500美元还要便宜一大截。
你看,要人有人,要钱(便宜)有钱,这手牌,是不是看起来特别香?
然而,现实却给了印度一记响亮的耳光。
手持订单不足中国的0.2%,这个数字,就像一个无情的嘲讽,宣告了印度造船业的真实地位——在全球牌桌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为什么?
因为现代造船业,早就不是几百年前那种“人多好办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它是一头对全产业链有着极度苛刻要求的“工业巨兽”。
而印度,恰恰就是一头瘸了腿的巨人,除了年轻力壮,几乎一无所有。
首先,你连最基本的“钢筋铁骨”都造不好。
一艘现代巨轮,需要大量的高强度、耐腐蚀的特种船用钢板。而印度的钢铁工业,长期处于一种“能用就行”的低水平状态,根本无法满足高端船舶的制造要求。
其次,你没有一颗强劲的“心脏”。
船舶的发动机、推进系统、导航设备,这些都是技术高度密集的“核心脏器”。而印度在这些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完全依赖进口。
![]()
最后,你身边连个“打下手”的兄弟都没有。
造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成千上万家配套企业。从一个阀门、一根电缆,到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需要有稳定可靠的供应商。
而印度,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工业配套集群。
所以,印度的造船厂,更像是一个“总装车间”,而非一个真正的“制造中心”。
它的所有核心部件都得从国外买,自己能干的,只剩下把这些买来的“积木”组装起来的体力活。
这样的“造船”,怎么可能有竞争力?
![]()
中国的“杀招”:一种叫“生态”的降维打击
看完了印度的“瘸腿”,你才能真正看懂,中国的“杀招”,到底有多恐怖。
中国的胜利,从来不是靠某一家船厂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种“工业生态”的降维打击。
最能体现这种实力的,就是我们历史性地集齐了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大型邮轮、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及航空母舰。
![]()
这三样东西,代表了当今世界造船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能造出来,就意味着你不仅能干“体力活”,更能啃下最硬的“技术骨头”。
那么,我们凭什么能啃下来?
凭的就是一种让所有对手都感到绝望的能力——“建链成群”。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拿LNG船举个例子。
这玩意儿,是公认的最难造的民用船只之一,因为它需要在一个零下163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运输极易爆炸的液化天然气。
![]()
它的产业链有多复杂?
根据央视的报道,一艘LNG船,背后需要135家核心配套企业的协同作战。
而在中国,这135家企业,有117家,就密集地分布在以上海和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低温阀门,隔壁镇的工厂就能给你送过来;我们需要一根特制的船舶电缆,几个小时车程外的公司就能给你定制好。
甚至,连过去被日韩垄断的,那种“薄如纸片”的殷瓦钢(建造LNG船液货舱的核心材料),我们现在也能自己生产了!
![]()
这种“一个电话,半小时内就有供应商上门服务”的恐怖产业集群,就是我们把成本打到最低、把效率拉到最高的底气所在。
这已经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了,这是一整个“工业生态系统”,对另一个“手工作坊”的无情碾压。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强大的“工业生态”,我们才能在智能化、绿色化这些新赛道上,不断推出“全球首制”的船型,从曾经的“跟跑者”,一跃成为定义未来的“领跑者”。
最后的答案:造船,是一场“国家级”的考试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那位印度网友的问题了。
在这场名为“造船”的全球大考中,印度就像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
![]()
他在“劳动力成本”这一科,或许能拿个高分。
但在“产业配套”、“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供应链管理”等所有其他科目上,几乎都不及格。
而中国,则是一个在所有科目上都名列前茅,没有明显短板的“全能学霸”。
不幸的是,造船业这门考试,考的恰恰是“总分”。
任何一科的严重不及格,都会导致你被无情淘汰。
所以,世界各国的船东们,为什么最终都选择了中国?
因为他们都是精明的生意人。
他们知道,他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这艘船背后,一个强大、完整、高效、可靠的“国家工业体系”,所提供的信用背书。
![]()
印度网友的纳闷,或许在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的那句话里,可以找到最终的答案:
“有一系列的绿色产品都是全球首-制。”
当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在为你定义未来的标准时,你却还在为如何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苦苦挣扎。
这,或许就是最残酷的答案。
参考资料:
印度“梭哈”造船业,真的能如愿以偿吗?.观察者网.2025-10-02
手持订单仅中国0.2%?印度放言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国际船舶网.2024-11-29
64.2%、51.7%、9.71%,领跑全球!透过数据看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北青网.2025-10-14
深蓝逐梦五年间中国造船业凭“三冠”领跑全球.中国水运网.2025-10-15
造船业实现“建链成群”中国“智”造提质增效驶出“新航迹”.光明网.2023-11-0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