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信阳市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俊在会上回顾“十四五”时期全市文旅发展历程,介绍该市在文旅融合、公共服务、遗产保护、产业培育、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信阳累计接待游客1.47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1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3%和5.5%,“在河南,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信阳”的美好画卷进一步呈现。
文旅融合纵深推进多元业态蓬勃发展
发布会指出,“十四五”以来,信阳全面落实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出台《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成立文旅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为文旅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期间,信阳茶文化、非遗民俗文化成功走进联合国总部和世界旅游组织总部,红色旅游发展案例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文新茶村、何家寨露营基地成为热门茶旅景区,“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纳入国家级旅游公路项目,构建起景路相映、交旅相融、四季相通的全域旅游网络。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文化惠民覆盖千万群众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信阳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型文化空间达506处(占全省总量六分之一),其中信阳毛尖博物馆等40余家单位入选全国、全省最美新型文化空间榜,让市民就近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应急广播体系在政策宣传、基层治理和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活动与文艺创作同样成果丰硕。全市年均举办“千戏送千村”“市民艺术夜校”“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1.6万场次,惠及群众近1000万人次,息县弯柳树村、光山东岳村分别入选“四季村晚”全国示范点、“咱村有戏”全省示范点;古乐演出《“申”声不息》、舞台剧《山茶花开》等作品广受好评,长篇小说《红二十五军》、歌剧《银杏树下》等精品迭出,《红星闪亮》《传家宝》入围河南电影电视“大河奖”,非遗电影《有戏了》斩获2024年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金兰奖。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守护传承历史根脉
任俊在发布会上介绍,信阳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理念,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文物保护项目56个,新增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4处、省级121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5599处,总量居全省第五位。非遗保护与活化同步推进,全市建成非遗工坊61家,2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5家单位分获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和示范性展示传习馆;城阳城址、天湖墓地、黄国故城等大遗址及鸡公山老别墅的保护展示与活化利用持续加强,鄂豫皖苏区首府5A级景区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信阳段)建设稳步推进,“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和旅游百强案例”。
产业品牌双向赋能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文旅产业发展方面,信阳品牌创建成果显著:新增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2处,3A及以上景区达101家,总量全省第一;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4个,10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围绕“中国露营之都”“中部民宿高地”建设,建成标准规范露营地103个、主题民宿125家,新县大别山露营公园成为全省唯一国家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依托“文产特派员”制度试点,落地项目20个、拉动投资1.2亿元,光山县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新县入选全国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
品牌宣传矩阵持续发力,信阳打造文旅“8+N”新媒体矩阵,账号粉丝总量近30万人,年发布短视频超2000条次、图文信息超1300条次,全年曝光量超2亿次;持续举办信阳茶文化节,承办第四届全国红色讲解员大赛、“中国旅游日”河南主会场等活动,并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开展文旅推介,冠名“信阳毛尖号”动车组列车,不断扩大客源市场,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任俊表示,“十五五”时期,信阳将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力争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实现“两个更好”贡献更多文旅力量。(大象新闻记者 张亮 通讯员 周程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