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家圈子里,杨振宁是个传奇。他1944年从西南联合大学获得硕士后赴美深造,后来凭借与 李政道 一起研究宇称不守恒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此同时,他的感情生活中,也有一段温暖而真挚的故事:他与原配杜致礼从认识、相知、相恋、结婚,直到携手多年,一起度过人生许多波折。
![]()
下面就从头聊起。
事情要从1944年说起。那一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硕士学位,随后于该校附属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与此同时,出生于1927年12月29日、陕西米脂县人、父亲为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杜致礼,正在该附中就读。
当时杜致礼还是十六岁左右的中学生,而杨振宁已是老师。两人最初只是师生关系。有人回忆:
“在1944年,22岁的杨振宁来到联合大学附中担任数学教师,16岁的杜致礼是他的学生。”
但在真实的师生关系之外,缘分又在悄悄生根。
![]()
师生情谊尚浅,真正的恋情则是在几年后美国的一次相遇中开始的。杨振宁赴美深造,杜致礼也因家庭、学业种种原因赴美。
在1949年12月,杨振宁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用餐时,偶遇了坐在隔桌的杜致礼。她主动上前打招呼,说:‘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是当年你教的学生。’
这一刻,对两人而言都是命运的转折。他们从师生关系转为彼此欣赏、走近。报道中,杨振宁甚至说:
“如果我早来一会或者晚来一会,也许就错过这一刻。”
![]()
于是他们开始一起讨论学业、一起散步、一起用餐。杨振宁甚至因为这段关系,在选择留在普林斯顿而不是立刻去芝加哥深造:“我当时原本准备到芝加哥,但考虑到杜致礼在纽约附近,我决定留在普林斯顿,这样我们见面方便。”
两人从偶遇到相知,仅过去一年左右。然后,在1950年8月26日,他们在美国举行婚礼,成为夫妻。
这一背景也颇具时代意义:
杨振宁当时尚未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尚未获得诺贝尔奖,他跟随时代轨迹赴美奋斗。
杜致礼出生于一个大家庭、父亲是国民党将领,她自身也经历战乱、迁徙、赴美求学。
在中美学术交流、海外中国学人奋斗的大背景下,两人的结合既有个人情感因素,也折射时代潮流。
婚后,杜致礼并没有把自己限定为完全在家照顾,而是也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中文。
婚后的日子里,两人一起走过了几十年。杜致礼默默支持杨振宁的科研工作,她的角色包含照料家庭、协调生活、维护夫妻关系,给了杨振宁后顾之忧最小化的保障。
“当杨振宁沉在科研深处时,是杜致礼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空。”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杜致礼随他一同出席颁奖典礼,她以优雅端庄的形象出现于国际视野。
从1950年结婚起,两人共同生活超过五十年。直到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离世,结束了这段历经风雨的婚姻岁月。
![]()
在那段岁月里,他们经历科研高峰、时代变迁、家国动荡。两人之间的情感也从年少青涩,变成成熟相伴。正如有报道所言:
“两人从相识至携手,走过53年风雨,是许多人所羡慕的真挚情感。”
把这段故事介绍给大家,有几个值得我们深思并暖心的地方:
缘分常在,偶然却不简单。两人最初只是师生关系,却在异国重逢、共同奋进中建立感情。命运给了他们一个“偶然遇见”的机会,而他们抓住了。
支持与奉献,往往在背后。杜致礼作为妻子,并不是科研舞台光芒的主角,但她默默承担家庭、照顾丈夫、陪伴子女,是杨振宁能够专注科研的重要保障。
![]()
情感是长久的磨砺,不只是浪漫。五十多年的相守不是惊天动地的爱恋片段,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理解与信任。
回顾杨振宁与杜致礼的爱情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知性伴侣”的组合,更看到了一段在战乱、留学、科研、迁徙背景下的温暖人生。师生缘分,相识于课堂、重逢于餐厅、倾心于奋斗中的彼此;结婚后,他们用几十年的时光,走过了人生的许多高山低谷。
希望把这个故事告诉更多人,让大家知道:爱情不只是青春的浪漫,也可以是一种静静的陪伴、一种彼此支撑的力量;科研事业不是孤岛,一个懂你、伴你、支持你的人,往往恰是背后那份无声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