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线北移已经板上钉钉了,尤其是来到2025年,肉眼可见。已经踏入十月中旬,身处南方的小伙伴们期盼已久的凉爽天气仍然不见踪影,高温依旧折磨着人们。而北方的广大地区已经下了十几天的雨了,本是秋收的时节,却因为地里泥泞无法大规模收割,只能人工手动收割,这也预示着今年秋粮减产几乎是必然的。
![]()
那是今年特殊吗?当然有一点。但想必没有人会否认,最近几年夏天的温度跟往年相比,已是连续的升高,最高温度和高温持续天数屡屡创新高。也就在几年前,夏天40度会被认为是异常,是偶然现象,人们会如临大敌。而现在40度已经习以为常,没有40度都不算热了。年纪大的不妨再回想一下20年前的冬天什么样子,现在的冬天什么样子。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东北的冰雪大世界因为温度不够低而早早的关门了。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显然证明了全球都在变暖。
虽然近几年温度升高得有点吓人,但其实几十年前就有人预言过。浙江大学原校长,我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教授,早在70年代就发现了5000年来我国气候的波动性,温暖期和寒冷期往往交替出现,每几百年会交换一次。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春秋战国一直到西汉时期,隋唐时期均是温暖期,宋末元初虽然出现过短暂的温暖趋势,但很快就进入了一个长达700年的寒冷期。而现在,几十年来的温度持续升高揭示了这个寒冷期的结束,温暖期显而易见的已经到来。
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几年前沸沸扬扬的大象北迁事件。这件事太有象征意义了,4000年前它们的祖先曾经一路迁徙到了河南,以至于现在河南的简称还是“豫”,而河南的电视台还被称为“大象台”。河南在4000年前,中国的夏商时期,也就是“竺可桢曲线”中第一个超级温暖期,那可是独一份的存在。夏朝一直在“河洛之间”,商朝虽然屡次迁都,但都在河南省范围内,著名的商朝都城有安阳殷墟,郑州商城,以及大名鼎鼎的朝歌,也就是现在的鹤壁淇县。为什么古人一定要选择中原,挤破头也要占领这个地方,气候宜人恐怕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另外一个佐证就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分布。根据考古结论,中国早期文明的分布在5000年前到4000多年前之间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变化,从各地文明交相辉映的“满天星斗”变为中原地区文明异常发达一家独大的“月明星稀”。为什么几百年之间,各地文明忽然停滞不前甚至直接消亡?为什么中原地区的文明异常发达出现了中央王朝的气象?我个人认为气候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
按照竺可桢曲线以及其它考证得来的结论,4000年前的温度比今天要高。试想一下,4000年前,没有空调,动辄就是持续多日的40多度的高温,别说发展了,活下去都难。再加上南方地区沼泽遍布,草盛林深,虫蛇肆虐,瘴气,蚊蝇……活下去就更难了。而沿海地区还要加上一个台风,要知道温暖期的台风也更厉害,即便是现在,台风也是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在4000年前就更是摧枯拉朽般的存在,几年的心血,一场台风下来,毛都不剩了吧。所以对于原始先民来说,南方地区并非如明清时期是温暖潮湿的鱼米之乡,而是真正的蛮荒之地,逃离,北上,才是最优做法。
因此,很有可能是4000多年前,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极端天气,原始部落为了躲避天灾四处迁徙,最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原地区。与此同时,按照中国历史记载,这个时期正是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炎黄大战最后黄帝胜利了,而失败的炎帝就是来自南方(也有其它说法)。但失败后的炎帝并没有返回南方,而是跟黄帝部落合并,留在了中原地区。蚩尤部落来自东部,我猜他受不了沿海的台风,也要争夺中原,最后被炎黄合力打败。失败了怎么办,去南方,也是无奈之举。如果要预测温暖期会有什么趋势,会有什么变化,历史是必须参考的。历史上的温暖期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时期,包括三皇五帝以及夏商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中原崛起”,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基本就是中原的历史。另外这个时期的降水量应该很大,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就是因治水有功而起来的。大禹家族世代治水,可见洪水肆虐是长久的事情。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都有“大洪水”的记录,可见上古时期的确有充沛的降水。
第二个阶段是从春秋时期一直到西汉末年。这个时期中原仍旧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西部大开发"。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反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形成。
第三个阶段是隋唐时期。这个时期是古代中国的巅峰时期,物质和文化都异常繁荣。西部大开发仍然在继续,唐朝的疆域一度超过汉朝,达到中亚地区。于此同时,南方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仍然是被贬官员的流放之地。韩愈在被贬潮州时曾经给自己的侄孙韩湘交待“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说明在唐朝时期,即便是韩愈这样的文学明星政治高官,去了南方也要做好必死的准备。
面对温暖期,我们做何抉择?从各个温暖期的特征来看,很明显,温暖期利中原,利西北。自从宋朝进入寒冷期后,一直没有一个长久的温暖期,以至于近千年来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持续繁荣,北方持续萧条。尤其是明末的小冰河期,中原大地更是生灵涂炭,于此同时温暖湿润的江南一片繁荣景象,秦淮河畔的“八艳”们,一晚上躺平创造的GDP,够北方灾民生活好几年了。明末的地域经济发展差距巨大,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然而即将到来的温暖期,对江南并不友好。除了历史的启示,还有现实的感受。十月以来,在北方普遍进入“秋风秋雨”的凉爽时期时,江南还在高温中煎熬,杭州甚至一度逼近40度。一天两天还罢了,要是长久这样,北人北归,怕是不无可能。很多人会说,北人北归需要有经济基础,北归需要有岗位,而不能仅仅是气温凉爽。
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利于外贸加工,承接了海外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加上明清以来积攒的文化物质基础,在改开后迅速崛起,持续高速发展,将中西部地区远远甩在身后。中西部地区因为远离海洋,不利贸易,又因缺水,不利工业。中西部发展迟滞于南方,也是理所当然的。“孔雀东南飞”也是在此基础上愈演愈烈的。
然而随着降雨线的北移,事情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近年来防风防沙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除了人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外,降水量的增加功不可没。西北地区生态的变化导致黄河水含沙量下降,黄河水变清已经频繁上演。无独有偶,中部地区降水量也在逐年上升,近年来几乎年年都要防汛,尤其是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以后,这一点更加引起关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南方的降雨量在减少。降水减少是不利于工业生产的,不过对于水量充沛的南方,这个减少可以忽略不计。但高温却不是,目前的高温已经显而易见的影响了工业生产,产业外移,不无可能。
中部地区本就一马平川,利于运输,如果解决了缺水问题,工业大发展就没有障碍。如果说早期的外资因为出口原因大多选择沿海,那么“一带一路”却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仔细想想,汉朝唐朝这两个温暖期都经营西域,岂不就是当时的“一带一路”。
![]()
除了海运这个天然劣势,中部地区在航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所谓九省通衢,到各地距离都不远,里程比较均匀这一点,无可替代。其实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生产基地落脚中部地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因其非常明显的内销特征,将生产基地设在内地是非常有利的。国内最大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将自己的两家超级工厂分别设在了西安和郑州,上汽集团也将自己的新能源工厂设在郑州。
在我们印象中,中西部的产业,企业和人才一直在流向东南地区,却不知逆流而上的才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网红城市,虽然是昙花一现,但似乎是诉说着那么一点点天意。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些城市:以烧烤而红的淄博,以小土豆而红的哈尔滨,以麻辣烫而红的甘肃天水,以万岁山而红的开封,以胖东来而红的许昌......发现了什么了吗?首先这些城市都是中西部和北方等欠发达地区。另外有一个更为蹊跷的特点,无论是淄博的烧烤,万岁山的王婆,还是许昌的胖东来,都是在本地早就存在并习以为常的,近期忽然就红了,忽然就来了泼天的流量。
显然,很多有前瞻的人早已把目光盯紧了北方,盯紧了中西部,就像起跑线的运动员,只要一声枪响,就得看谁跑得快了。地域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中西部的崛起是我中华之幸,是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面对这个伟大的时刻,你我不要犹豫,参与其中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