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工业和国防领域,总有一些关键技术被少数国家牢牢攥在手里,成了卡别人脖子的“硬通货”。
多年前,我国曾两次向俄罗斯求购这类核心技术,均遭拒绝。
一次是造航母必需的甲板钢,一次是重工业命脉级的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
然而,正是这两次拒绝,反倒逼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韧劲,最终把这两项“全球仅3国能造”的技术,都干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俄罗斯拒绝为中国提供航母甲板钢技术
时间拨回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我国还没有一艘像样的航母,费尽周折终于从乌克兰手里买下一艘二手的“瓦良格号”,谁料运回来才发现,与其说这是一艘船,倒不如说是一具空壳。
船上的电子设备、动力以及武器系统等等,一个都没有。
可就是这个空壳,成了我们圆航母梦的起点,要改造它,首先得攻克最难的一关:航母甲板钢。
彼时,其实已经有国家研发出了航母甲板钢,可问题是,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俄罗斯,前者对中国搞技术封锁是全球其他国家有目共睹的,根本不可能教给我们技术。
后者,因为航母技术事关国防安全,因此当中方代表提出要求后,不出意外遭到了拒绝,理由也是合乎逻辑的:航母甲板钢是战略装备技术,绝不出售。
碰了钉子,我们没别的路可走,只能自己硬闯。
航母甲板钢到底难在哪?舰载机降落时冲击力极大,钢得有极高的强度才能扛住,稍有差池就可能机毁人亡;
再者,战机起飞的时候所喷射出来的火焰温度能够达到几千度,因此,造航母的甲板钢需要扛住如此高的温度,且不能变形。
为了保证航母整体的强度,还有考虑到缩短工期等方面,意味着单块甲板钢需要做到40米长,5.5米宽,显然,这对于当时我国轧制技术来说是一次从未有过的考验。
即便是再难啃的骨头,也得啃!
当时国内鞍钢集团主动接下了这个担子,科研人员对着瓦良格号残留的钢材反复琢磨,一点点逆向算出了合金成分,还发现这种钢用了真空脱气技术,能把杂质含量控制在10%以下。
还没等真空脱气技术被攻克,更大的难题随之而来,原因是想要建造航母需要用到一种“对称球扁钢”,问题是这种钢材的轧制难度比起甲板钢来说还要大,因此没有一家企业敢打包票能造出来。
无奈之下,鞍钢团队只好硬着头皮上,经过一番测试后,他们选择了“半手工固定+人工热处理”的方法,结果就是热处理的时候质量总是不稳定。
团队没别的辙,就一遍遍地试,光是调整冷却速度,就烧了180多炉钢,最后终于把冷却精度控制到前后不超过3摄氏度。
一个难题刚刚解决,另一个难题随之而来,鞍钢当时的轧机只能轧出1.4米宽的钢板,距离要求的5.5米相差不是一般的大,最终他们选择和一重集团一起合作,终于研发出了“轧机之王”,如此一来,才算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难题。
轧机之王有多厉害呢?不光能轧出5.5米宽的钢板,还可以承受10万吨的轧制力,而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时间来到2009年,鞍钢不负众望交付了200吨合格的航母钢,资料显示,这批钢的屈服度能够达到690兆帕,其抗击冲击力度更是远超当时美国的同类产品。
这批航母钢的交付,意味着中国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航母甲板钢技术的国家,反观当时不肯售卖技术的俄罗斯,后来就连维修老旧舰艇的特种钢都得从我们手里购买,怎么能不唏嘘?
从被封锁到遥遥领先
航母的难题刚破局,另一个重工业“命门”又摆在了面前——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
别小看这台机器,没有它,大飞机的起落架没法成形,核电的转子造不出来,航母的关键环件、火箭贮箱的整体环也只能卡壳。
那会儿全球同样只有三个国家能造,我们又一次找了俄罗斯,想要么买设备,要么合作研发,哪怕给点技术支持也行。
不出意外,俄罗斯的态度和上次一样坚决:核心装备不卖、技术不转让、方案不商谈,最多给点备件,整套系统想都别想。
当时去谈判的人回来都急得上火,钱不是问题,可项目等不起,产业链等不起,国家安全更等不起。
没办法,我们只能选择自己干,立项、论证、招标,把难题拆成一个一个小目标啃。
这台模锻压力机难在哪?首先是吨位,超规格的液压缸得扛住巨大压力,稍微不行就漏油;
高压阀要在超工况下稳定工作,密封件得经得起极限耐久测试;
最关键的是测控系统,机器工作时冲击力极大,还得稳住数据和动作,不然就会乱跳。
第一次尝试合台时,不少工程师夜里盯着屏幕上的参数,手心全是汗,就怕出一点错。
就这样一点点试,一次次改,自研的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终于装机组装完成。
调试、出件,一次比一次顺利:大直径的整体环件做出来了,高强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这些难搞的材料也能压成形了,控制精度、重复稳定性一项项都达标。
更关键的是,环轧机、加热炉、操锻机械臂、在线检测这些配套设备也跟着全链路升级。
过去我们要造这些关键件,得排队等别的国家腾出“窗口期”,现在完全能自己安排进度。
后来跟国际数据一比对,我们的模锻压力机不仅吨位更大,系统更稳,自动化程度还更高,所谓的“世界领先”,不是嘴上说的,是压出来的成品实实在在摆在那的。
结语
如今再看,这两项技术的突破早已开花结果。
福建舰下水,用上了电磁弹射系统,重型战斗机、轻型无人机甚至几十吨的运输机,都能精准弹射起飞,背后离不开特种钢技术的持续升级。
2025年我们研发的“手撕钢”,厚度只有0.015毫米,比A4纸还薄5倍,用手就能撕开,抗弯折50万次都不坏,在折叠手机、航空发动机里都成了核心材料,成本还比进口低60%。
而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的落地,让我们的大飞机起落架、火箭贮箱环件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核电、海工项目也不会被一个环件卡住进度。
现在我们不仅把这两个“卡脖子”的领域变成了“拿手活”,还带出了一整套配套产业链,材料企业敢投钱研发,工艺团队敢试新方法,这种“被拒就自研”的韧劲,比任何技术都更宝贵。
未来肯定还会有新的难题,但只要保持这份劲头,就没有我们啃不下的硬骨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