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有个“小铜盒”,别看现在放展柜里受到各种瞻仰,但它的命运可谓坎坷。
如果是刚开始的模样,放在地摊上,大概都没人要!
可现在,它却是名副其实的重宝,国家永久禁止出境。
![]()
早期照片
它的名字,叫商鞅方升。
晚清时期,还是兵荒马乱的年月,文物市场也鱼龙混杂。不知道它具体是从哪个角落流出来的,很可能就是陕西或者山西一带的土坑里。
它混在一堆破铜烂铁里,身上覆盖着千年岁月结成的硬壳,几乎完全掩盖了原本的样貌。
体积很小,长仅18.7厘米、高2.3厘米、重480克。容量大概也就今天的200毫升左右,比一听可乐还少点。
在古玩市场这只能算“破铜器”,价值并不高。
![]()
但最重要的,是它上面有字!铜器有字,价值千金,如果记载了重要内容,那就是无价之宝。
这可不是我胡说,刚开始确实没人要,一直在各个古董摊位流转。以至于最初的出土地点都没办法考证。
在当时那些追逐三代青铜器的收藏家眼里,这么个寒酸的小玩意儿,实在上不了台面。
直到著名收藏家龚心铭先生,真正“读懂”了它。
![]()
他是在一个叫清晖阁的地方发现的,买回去后小心翼翼地清除了部分锈蚀,由此发现了刻凿的文字。
铭文清晰地分两段。第一段刻的是:“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重泉。”
这段话,直接把它的出生证明给开出来了。“大良造鞅”,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商鞅。
意思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亲自监制颁发的标准量器。
也就是说,这个小小的方升,是“商鞅变法”那个大时代的一个实物见证!
![]()
它代表的,是那个曾为周王室养马的秦人,从偏安一隅的西陲小国,走向强盛帝国的制度基石:统一度量衡!
从此,收多少粮食,发多少俸禄,民间交易用什么标准,都由这个小小的方升说了算。
“平斗桶,权衡丈尺”,不再是竹简上一句空话,这个铜疙瘩一出,历史都对上了!
秦国后来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后勤保障,根源就在这些看似细微的制度建设里。这个方升,就是那把衡量天下的“尺子”。
![]()
在方升的底部,还刻着另一段铭文,直接把文物价值变成不可估量。
那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重新颁布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完全废弃旧秦国的制度,而是将商鞅当年制定的这个标准量器,再次确认为全国的统一标准。
还在上面加刻了一道诏书以示权威,从商鞅方升的使用到秦始皇统一,这中间还跨越了120多年。
![]()
光有量粮食的“升”还不够,还得有称重量的“权”。那时候的“权”多是铜制的秤砣,还有度量钱币的“权钱”,之前也介绍过。
中国历史的浪漫就在于此,你在史书中看到的那些资料,现实中大多都找到了相关实物(当然除了神话故事)!
龚心铭先生得到这件宝贝后,一直悉心珍藏。去世前还立遗嘱让后人藏好秦量和印子金(即楚国金饼),有人问起就说“卖给外国人了”。
抗战时期日本人多次前往龚家搜查,还出重金,龚家人都从未动摇过。
![]()
上世纪60年代,商鞅方升被搜出后藏在上海师范大学。1981年上海博物馆正式收购了这件文物,龚家人才彻底放下心来。
这件朴实无华的国宝,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承载的信息却是无可替代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