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作如同婚姻,需要智慧与包容。"这句话在杨振宁与李政道的传奇故事中显得格外深刻。1957年,这对华人科学家共同登上诺贝尔领奖台,成为亚洲科学界的骄傲。然而,这段始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黄金合作",最终却以长达数十年的决裂收场。当人们惊叹于"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对天才搭档的恩怨情仇,比他们的物理公式更耐人寻味。
![]()
1949年的普林斯顿,杨振宁与李政道重逢时,谁也没想到这对相差4岁的校友会改写物理学史。杨振宁已是研究院的资深学者,而李政道还是初出茅庐的博士后。两人在办公室小黑板前日夜争论,有时激烈到需要院长奥本海默调解。这种"火药味"恰恰催生了1956年那篇两页半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当吴健雄的实验证实理论时,整个物理界为之震动。
![]()
合作的裂痕早在诺奖前就已显现。1952年发表相变理论论文时,杨振宁坚持署名顺序按年龄排列(杨前李后),而第二篇论文李政道说服他改为字母顺序。这种微妙的权力博弈,在诺奖颁奖时达到高潮——瑞典国王先与杨振宁握手,诺奖证书上杨的名字也排在前面。李政道在自传中写道:"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从来不是平等的伙伴。"
![]()
1962年,《纽约客》刊登《宇称的问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篇主要基于李政道叙述的文章,将杨振宁描绘成"窃取思想的暴君"。杨振宁愤怒地终止了所有合作,甚至搬离了共同办公室。令人唏嘘的是,两人最后的公开同框,竟是1971年杨振宁秘密访华时,李政道通过中间人转达的祝福。这对曾用中文改写物理史的巨人,最终用沉默画上了句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