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网红千千万,而我——邺城遗址出土的“北齐萌娃”,虽算不上最耀眼,但至少也算是“出圈”的代表了。
毕竟,不是谁都能被做成冰箱贴,也不是谁都能戴上“VR”眼镜看见自己的模样。
你问我是谁?那我可要好好跟你说说了。
![]()
“邺小宝”文创设计图
在省、市旅发大会上,我借由科技赋能成为“邺小宝”IP,走进元宇宙体验馆与游客互动,让人们触摸到文化遗产活化的温度。
■ 黑暗里的千年等待
公元557年,我出生在北齐。很不幸,那是一个动乱年代,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沉睡在了邺城遗址之下。2012年那个冬天,一阵挖土的沙沙声让我兴奋,我猜想,我将重见天日。
当邺城考古队的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我捧出,我的圆脸、鼓腮和歪脖目视左上方的形态,让现场有人轻声说了句“好萌”——后来,这成了我的名字:北齐萌娃。
最初的几年,我待在临漳邺城考古博物馆的展柜里,隔着玻璃看稀稀拉拉的游客。他们大多对着“六朝古都”的展板匆匆拍照,偶尔有人停在我面前,也只是念一句标签上的“弟子立像(北齐)”,就转身走向不远处的铜雀台模型。那时的临漳,像个守着宝藏却不知如何开口的老人,邺城遗址的夯土堆在风里沉默,建安文学的故事只在课本里流传。
有次闭馆后,我听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聊天。“光靠摆文物不行啊,年轻人不爱看。”“可这遗址是实实在在的宝贝,是都城规划的源头,不能就这么晾着。”他们的叹息,和展厅里的灯光一样,带着点无力的温暖。
■ 被“唤醒”的那个春天
变化始于2023年的春天。一群戴着工牌的人围着我的展柜转了好几天,有人拿着相机拍我的每一道纹路,有人拿着平板画草图。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县里请来的文创团队,要给我做“新衣服”。我想,我终于要被更多人看见了。
先是3D建模师给我扫了全身,把我“搬”进了电脑里。设计师给我加了件绣着“邺”字、寓意吉祥的金黄色调袍子,他们说“这呼应临漳六朝古都辉煌历史,彰显文化底蕴”。不过还好,我的标志性表情还保留着——嗯,对,就是那个你们称赞“憨态可掬”的模样。自此,北齐萌娃有了新名字——“邺小宝”,也有了圆滚滚的卡通形象,我被印在了笔记本、水壶、水杯、书签上,做成了冰箱贴,甚至成了小朋友们喜欢吃的文创雪糕。
最让我惊喜的是元宇宙体验馆的建成。当游客戴上VR眼镜,我终于可以跟他们真正地“对话”了!我领着他们“走”进北齐的宫殿:看工匠烧制陶俑,听文人吟诵诗歌,甚至能“摸”到宫殿柱子上的雕花。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小女孩戴着眼镜,伸手想抱虚拟的我,嘴里念叨着“原来古代的小朋友长这样呀”。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真正活了过来。
![]()
游客在邺城博物馆游览。 宋龙雨 摄
■ 旅发大会上的“出圈时刻”
今年,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邯郸市分会场暨第八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我再次成了“明星”。
在东魏北齐宫城区模拟考古基地,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挖掘”和我一样的迷你陶俑模型。有个小男孩挖到“陶俑”时,兴奋地举起来喊:“我找到邺小宝啦!”旁边的老师笑着说:“这比让他们背历史课本管用多了。”那天,当我看到基地的预约表排到了一个月后,京津冀来的研学团一拨接一拨,别提有多开心了!
旅发大会开幕式上,《邺都长歌》实景演出里,我的卡通形象出现在全息投影里,和曹操的虚拟形象“对话”。台下的观众举着手机拍照,闪光灯像星星一样。散场后,文创店里挤满了人,印着我的各种文创都卖得很火爆,游客们还拿着“邺城通关文牒”,去各个景点盖章打卡,从铜雀台遗址到邺城博物馆再到邺城考古博物馆,我的形象跟着他们走遍了临漳的每个角落。
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我,旅发大会期间,来看我的游客比去年多了三倍,有老人带着孙子来认“邺小宝”,有年轻人穿着汉服和我的玩偶合影,还有外国游客拿着翻译器,认真听我背后的北齐故事。更让我骄傲的是,我还成了邯郸市“北朝文化旅游带”的“纽带”——临漳和磁县、峰峰联合推出的“北朝探秘”线路里,游客拿着印着我的联票,既能看邺城遗址,也能去响堂山石窟看北齐佛像,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
■ 不止于“热闹”的未来
旅发大会结束后,邺城的热闹没有停。
旅发大会上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一位白发老人说:“我小时候常来邺城遗址玩,那时就觉得是堆土坡,现在才知道,这里藏着这么多宝贝,还能这么有意思。”
我还看到,这里在优化旅游标识,培训更多会讲历史故事的讲解员,甚至计划把我的形象做成动画短片,让更多人知道邺城的故事。临漳县主管文旅的副县长刘文超说:“旅发大会是契机,但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走‘文化+科技+体验’的差异化路径,致力把临漳打造成全国北朝文化旅游首选地。”
现在,我依然会待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只是身边多了些“小伙伴”——新发掘的北齐陶俑、数字化的邺城地图、游客留下的各种留言。有时,我会看着窗外的铜雀台遗址,风吹过夯土堆,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吟诵声。而眼前,孩子们的笑声、游客的惊叹声,和千年前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邺城最动人的旋律。
当然,我知道,我只是文旅世界的一个小小缩影。从沉睡的文物到活态的文化符号,从冷清的遗址到热闹的旅游目的地,这里正用自己的方式,让千年历史“开口说话”。而我,这尊北齐弟子立像陶俑,会继续在这里,见证更多关于传承与新生的故事。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冀晋萌 苏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