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红墨
编辑/世界
科举路上的“愚钝”行者
提到李时珍,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背着药篓、行走山间的老人形象,仿佛他生来就该与草药为伴。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本草纲目》的作者,年轻时也曾在科举路上跌跌撞撞,李时珍出生在公元1518年,家乡在湖广黄州府蕲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蕲春县。
他的父亲李言文是当地有名的大夫,还曾在太医院任职,按说子承父业顺理成章,可李言文却逼着儿子读书考科举。
![]()
这事儿放在明朝一点不奇怪,去年有一则历史学者的研究报道,说明朝医生社会地位极低,《明史》里把医生和算卦、观天象的人归为一类,连普通秀才都比不上。
李言文不想儿子一辈子被人看不起,才一心要他走仕途,可李时珍不是读书的“好材料”。
他自己在《本草纲目》里说,自己是“荆楚鄙人,又多羸疾,至诚顿拙”,意思就是身体弱、脑子还不灵活。
![]()
他儿子后来也说,父亲小时候学东西比别人慢半拍,但李时珍的“笨”不是懒。
史书记载他“覃思典籍,考古证今”,一本书读不懂,就找好几本相关的书对比着看,直到弄明白为止。
就像现在有些学生,虽然悟性不算高,但肯下苦功,总能慢慢跟上, 14岁那年,李时珍考中秀才,家人都以为他科举之路要顺了。
![]()
可没想到,接下来的九年里,他17岁、20岁、23岁三次考举人,每次都落榜,要知道,明朝科举录取率极低,有史料说当时举人录取率还不到1%,很多人考一辈子都没中举。
23岁那次落榜后,李时珍坐在书桌前想了很久,他觉得读书是好事,但没必要把一辈子耗在考试上,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慢慢放下科举的执念,心里开始偏向学医这条路。
![]()
一场大病改变的人生
李时珍真正下定决心学医,和一场差点要了他命的病有关,20岁那年,他第二次考举人失利,心情本来就差,又不小心感冒咳嗽,还没好好调理,最后发展成高热不退,每天吐痰都要吐一碗多。
家里人急得团团转,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用,连邻居都悄悄说这孩子可能熬不过去了,就在这时候,他父亲李言文突然想起一个方子,找了一两黄芩,加水煮成汤药给儿子喝。
![]()
第二天奇迹发生了,李时珍的高热退了,咳嗽也轻了不少,后来他在《本草纲目》里专门记下这件事,说“药中肯綮,如鼓应桴”,意思就是药用对了,效果立竿见影。
这次经历让李时珍对医术产生了浓厚兴趣,23岁放弃科举后,他正式跟着父亲学医,和科举时不一样,学医的李时珍像开了窍,没多久就掌握了不少看病技巧。
有一次,蕲州当地有个村民得了一种怪病,吃不下饭,浑身无力,找了很多大夫都没治好,李时珍去看诊,发现村民家里种了一种叫“曼陀罗”的花,他想起古书上说这种花有毒,村民可能是不小心误食了。
![]()
他赶紧开了解毒的方子,村民喝了几天就好了,这样的事儿多了,李时珍在蕲州的名气越来越大。
嘉靖三十年,34岁的他被湖广武昌府的楚王朱英㷿请去王府当大夫,一篇关于楚王府的历史报道,说当时楚王很重视医术,府里专门设了“良医所”,李时珍去了之后负责给王府众人看病。
在王府里,李时珍又露了一手,有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晕厥,府里的大夫都慌了神,李时珍却很镇定,他摸了摸世子的脉搏,又看了看舌苔,然后用银针在几个穴位上扎了几下,世子很快就醒了过来。
![]()
楚王很欣赏李时珍的医术,没想着把他留在身边,反而上奏朝廷,推荐他去太医院任职。
就这样,35岁的李时珍来到京城,成了太医院的官员,可他在太医院待了不到一年就辞职了,有人说他是不习惯官场的复杂,也有人说他想专心研究草药。
不管怎么说,离开太医院后,李时珍又回到了蕲州,这一次,他心里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
![]()
用一生写就的医药传奇
回到蕲州后,35岁的李时珍做了一个决定——重编一本本草书,为啥要做这件事?因为他行医这些年,发现古代的药物著作里有很多错误。
比如有的药名记错了,有的药效写反了,还有的药根本就不存在,是古人编出来的,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病人,因为吃了古书上记载的“钩吻”中毒。
李时珍查了好几本古书,发现有的书把“钩吻”和“金银花”弄混了,病人就是误把钩吻当金银花泡水喝才中毒的。
![]()
这件事让他更加坚定了重编本草书的想法,可这件事做起来比想象中难多了,首先是古代人迷信权威,觉得老祖宗写的书不会错,没人敢轻易改动。
最难的就是当时有记载的药物已经超过1500种,要把每种药的名称、产地、形状、味道、功效都弄清楚,还要修正错误,工作量大得吓人。
更难的是,就算书编好了,也不一定能出版。明朝虽然有了印刷术,但书商更愿意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种受欢迎的书,像《本草纲目》这种专业的医药书,字多、成本高,买的人少,书商根本不愿意印。
![]()
但李时珍没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先是花了十年时间,走遍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川田野,亲自采集草药,还向农民、猎户、药农请教。
有一次,他听说南方有一种叫“白花蛇”的药,能治疗风湿,就专门跑到湖南永州,跟着捕蛇人一起去山里找,亲眼看捕蛇人怎么捕捉,怎么处理蛇的毒性。
嘉靖四十年,44岁的李时珍回到蕲州,在玉湖边上盖了一座小房子,取名“本草馆”,开始专心编写《本草纲目》。
![]()
他每天从早上读到日落,晚上还在灯下整理资料,有时候为了一个药名,要查十几本古书,万历六年,61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
这本书收录了1892种药物,分成16部52卷,总共约190万字,可书编好了,却没人愿意出版,李时珍只能把书稿放在家里,看着它叹气。
这时候,他的儿子李建中站了出来,李建中后来考中了举人,当了县令,他知道父亲的心血不能白费,就四处求人帮忙。
![]()
终于,他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王世贞一开始没答应,因为他没读过这本书,不想随便写序。
李时珍没办法,只能把书稿留给王世贞,自己先回家等消息,这一等就是十年,直到73岁那年,他才收到王世贞写好的序。
有了王世贞的序,书商终于愿意出版《本草纲目》了,可就在万历二十一年,书稿刚要入库刻板的时候,76岁的李时珍却突然病逝了。
![]()
他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用一生心血写就的书出版,万历二十四年,《本草纲目》正式刊印发行,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后来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
2011年,一则新闻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回首李时珍的一生,他不是天赋异禀的奇才,却用坚持和执着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
![]()
他放弃科举,选择学医,是为了救死扶伤;他花三十年编写《本草纲目》,是为了纠正错误,造福后人。
现在我们翻开《本草纲目》,看到的不只是一本医药书,更是一个人用一生坚守的初心,这种为了理想不计回报、默默付出的精神,不管过去多少年,都值得我们学习。
就像李时珍说的,“医者,仁术也”,只要心怀善意,脚踏实地,就算走得慢一点,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