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给市档案馆捐献了一只韩瓶,档案馆赠送了我一幅丝绸制作的镇江明代府城图,我非常喜欢,经常拿出来看看。
![]()
古代的镇江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城的北面有一座“水关”,即“北水关”;城的南面也有一座“水关”,即“南水关”。
连接这两个“水关”的,是一条“关河”。
关河在镇江城中,发挥着很多用处:一是百姓生活用水;二是漕运河道的作用;三是水利设施的作用,调节水位、防洪排水、消防用水。打仗了,城门一关,南北水关(闸)开了,关河的水能保证了一城人的生活用水。
北水关、南水关、关河过去是镇江城里重要的人工水利设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如今这些水利设施都消失了,只剩下北水关作为地名还保存在这个城市中。
![]()
01
先说南水关。
南水关遗址在南水桥附近,有朋友告诉我,具体位置在南水桥排污管理站内。
南水关是明清镇江府城南侧的水路门户,这座关的规模,长约11米、宽约6米、高约5米。
对比现在的建筑,有点像焦山附近的“焦南闸”那么大。
古时候,河水从南水关流向市区,经过范公桥、网巾桥、绿水桥、太平桥、千秋桥,由北水关出城。
![]()
02
北水关的位置,具体大概在太平寺巷50号1幢之下。
当时这座明清镇江府城通江水路的门户,跟南水关差不多大小。
![]()
周边这片地方,因为人口密集,1980年的时候建了“北水关”居委会,北水关巷、大教场、会莲庵街一带,都在这一片管辖。
![]()
![]()
![]()
![]()
北水关有一口老井,不仅水源充沛,水质上乘,更承载着巷里几十户人家的生活用水需求。老井宛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每天静静地聆听街坊邻居们的闲聊,取水洗物间,东家长西家短的话语里,充盈着生活百味,是最难得的烟火气息。
如今,城市里这样的老井,和围着老井洗衣洗菜的生活场景很难再看到了,以至于,年轻一代的街溜子们,都无从理解老人家口中描绘的那些围绕井而滋生的热闹烟火气。
原塑料厂对面有一个水站,没有自来水的时代,两分钱买一担水,有个老头会挑水送到家里。
巷子里曾是镇江电讯器材厂厂址,周边有不少老式的宿舍楼,当年进厂的小年轻,如今最少也有60多岁了。
![]()
![]()
2019年左右,京口区人民政府对大西路南北两侧会莲庵街片区棚户区征收,这里的居民都搬离了居住几十年的北水关。
北水关的老房子破旧,很多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然后别离时,很多人却对这个几代人的居住地念念不舍,心头涌起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
![]()
![]()
![]()
北水关连着会莲庵街,连着太平寺巷和钓鱼巷,当年很是热闹,街和巷共同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演绎着人们的五味人生。
如今,还能在百度地图里搜索到“北水关”,但顺着语音骑行到目的地时,这里已经变成了“京源里”售楼处,承载记忆与成长的老街巷,都在已渐渐远去或已逐渐消失。
我想,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建言献策,希望镇江能保护好大西路、伯先路、京畿路以及周边的古街巷,那是盼望着能为后人留住先辈们曾来过的痕迹吧。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