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苏57究竟是5代机还是只能算4.9代机?号称用导弹在200公里外击落过敌机,创下五代机最远击杀纪录的它,隐身性能为何不堪到铆钉都能裸露?苏57究竟是个王者还是个青铜?
![]()
五代机的标准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五代机?目前国际公认的五代机标准,源于美国在研制F22时提出的4S标准。这“4S”是衡量一款战机能否称为五代机的核心门槛,可以看作是一张资格证。
第一个标准是隐身性,就是显著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信号,让它们更难以被敌方雷达发现和锁定。至于目的是做到在超视距空战中“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先敌摧毁”。
第二个是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不开启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能持续以1.5马赫以上的速度进行巡航。好更快地抵达或撤离战场,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并增加导弹的初始动能,扩大不可逃逸区。
![]()
第三个则是超机动性,在低速或高速状态下,完成传统飞机无法实现的高难度机动动作,如“普加乔夫眼镜蛇”、“赫伯斯特机动”,这可以快速扭转机头指向,抢先发射格斗弹,是战机最后保命和制胜的法宝。
第四个就是超级信息优势,这是五代机与四代机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雷达强大,更是通过高速数据链,将机载雷达、光电系统、电子战系统以及外部平台,如预警机、卫星、其他战机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在飞行员面前形成一个统一、清晰、全面的战场态势图。让战斗机从单一的武器平台,变成了战场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
而苏57的几乎所有争议,都源于它在这4S标准上的偏科表现,尤其是隐身性能的拉垮。
![]()
拉垮的隐身性能
说到隐身,苏57饱受诟病的地方就有点多了。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F22和F3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据说只有苍蝇大小,而苏57呢,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在0.1到1平方米之间。
听着是不是不大,雷达信号特征可能也比一个改进型的四代机小,但却比F22大了成百上千倍。并且不少军迷们拿着照片对着放大镜一看,更是傻眼,咋机身到处是裸露铆钉、缝隙能塞进卡片,连舱盖接缝都能透光!
为什么差这么多呢?实在是细节硬伤有点多。苏57的机体表面充满了各种凸起、凹陷和直来直去的缝隙。这是因为它的座舱盖没有像F22那样与机身融合成一条连续的折线,而是有一个明显的台阶。最遭人诟病的是,它的机身蒙皮上的铆钉和螺栓头几乎是裸露的,所以面板之间的缝隙也比较大。
![]()
虽然这不影响基础性能,但在雷达波面前,这些都是一个个完美的反射点。虽然后面被骂的太惨了,俄罗斯方面声称对这些缝隙和开口进行了特殊处理,像是用导电密封胶,但效果显然无法与整体平滑的设计相提并论。
并且俄罗斯在隐身吸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上一直落后于中美。苏57的涂层被曝出耐久性有问题,尤其是在高寒、高温等极端环境下,非常容易脱落或失效,维护起来非常耗时耗力。这意味着,即便苏57出厂时隐身性能达标,在实际部署中能否始终保持还是个大问号。
不过,苏57的隐身性能并非完全不值一提,像是进气道方面就是苏57隐身设计上比较值得称赞的地方。它采用了S形弯曲进气道,成功地把发动机巨大的叶片藏了起来,避免了直接的雷达波照射。这点上,它确实达到了五代机的标准。但综合下来,以F22和歼20作为标准来看,它的隐身更像是一种重点部位防护,而非F22那种全方位包裹。
![]()
其实俄罗斯工程师们也挺无奈的,因为它们设计之初优先考虑的就是机动性和成本,不然哪来的资本创造五代机最远击杀记录。
超机动性与动力心脏
毕竟超机动性是苏霍伊设计局的看家本领,苏57可以说是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它装备的AL41F1发动机以及目标发动机产品30来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要知道“产品30”可是号称推重比超高,能让苏57在不开启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实现超音速巡航,这是五代机标准之一。而为了实现惊人的机动性苏57还保留了巨大的可动边条和复杂的翼面结构,这些都会增加雷达反射面。因为在俄罗斯的设计理念中,在视距内空战中,极致的机动性比完美的隐身更重要。
![]()
此外,苏57真正的王牌还有它的全向轴对称矢量喷管。F22的矢量喷管只能上下摆动,而苏57的喷管可以上下左右任意偏转,这就让它的机头指向能力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正因为如此,著名的普加乔夫眼镜蛇”、“钩拳”、“落叶飘”等超机动动作,对苏57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在近距离狗斗中,它能做出违反常规飞行轨迹的机动,抢先锁定敌机。
不过,这里又得泼点冷水了。要知道现代超视距空战,讲究的是“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脱离”,近距离格斗已经是小概率事件,雷达和导弹才是主角。
虽然苏57的雷达N036“松鼠”号称能发现400公里外的目标,不仅机头有主雷达,在机翼前缘和机身侧面还布置了侧视雷达,构成了一个智能蒙皮系统,理论上能提供全方位的雷达视野。
![]()
可它的电子系统一直被人诟病。比如,它的雷达阵列数量少,抗干扰能力疑似被乌克兰战场打脸。2024年就有分析指出,苏57不敢深入乌克兰防空网,只敢在远处扔导弹。再说数据链,俄军自用的S111系统速率慢,多机协同时容易变单打独斗。
对比F35的云作战概念,苏57更像是个孤狼,所以,这个长板的价值,在今天需要打一个问号,也让苏57的五代机最远击杀记录没有那么亮眼了。
超视距击杀记录
苏57最扬眉吐气的,就是号称用R37M导弹在217公里外击落过敌机。不过,这战绩得拆开来看,虽然导弹确实强,射程400公里,速度6马赫,几乎无法拦截。但这里有个关键点,实现这种超远距离击杀,往往极度依赖体系支持。
![]()
所以大概率发现和锁定目标靠的是地面雷达或A50U预警机,苏57更像是个空中发射架。换句话说,换个苏35挂R37M,说不定也能做到。
这里就得提到五代机的核心传感器融合,这是苏57最大的软肋。F22和歼20强调信息融合、网络中心战,飞行员是决策中心。而苏57的航电系统集成度、软件成熟度和数据链能力,更多还是需要手动切换模式。
2025年的俄军宣传片里,苏57的座舱界面依然布满实体按钮,而中美五代机早就是一块大屏走天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歼20作为体系作战节点,与预警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理念非常先进,而苏57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它在这方面显得相对孤立,容易变成单打独斗,发挥不出更大的优势。
![]()
产量与实战
此外,苏57饱受争议的还有它的产量和实战表现,从2010年首飞到现在,目前俄军列装的苏57竟然不到20架,还没形成完整战斗力。相比之下,F35已经下线超千架。
对此,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俄罗斯这是想要慢工出细活,但你们可能想太多了,之前俄罗斯自己的军方报告中都称,苏57的“产品30”发动机可靠性一直没解决,复合材料产能也跟不上。
并且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苏57的表现一直神秘莫测,因为它从来没有深入过乌克兰的防空密集区域,主要活动区域在远离前线的俄罗斯领空或黑海上空,使用远程导弹R37M进行攻击,仿佛生怕“神话破灭”被打脸。
到底算4.9代还是5代
事实上,苏57的本质是俄罗斯在国力有限、技术储备不均的现实条件下,权衡利弊后拿出的一份非对称解决方案。
![]()
它没有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强化自身传统的机动和武器优势,弥补性的解决隐身问题。所以与其争论它是5代还是4.9代,不如理解它的“不合格”之处,毕竟在特定战场环境下够用甚至高效才是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