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上球场了。不是以破空三分,不是以一记劈头盖脸的封盖。十分钟,零出手,只有一次抢断和三记犯规。这不算表演,甚至无法称为登台,像舞台剧开始前匆匆走过幕帘的技术工,一闪而逝,却触动了全场的聚光灯。篮网的决策者在远处看着,或许脸上只挂着职业式的微笑。这一刻,你很难分清,到底是谁在消费谁,是NBA在消费中国球员,还是中国市场在消费NBA,抑或,这城市的空气本身都在试图消费那一点点关于“国人登陆NBA”的渴望。
曾凡博被裁了。消息来得没有仪式感,却弥漫着一种经过整齐排布的冷漠。篮网官方表达了祝福,感谢他能在伤后重回球场。曾凡博工作室打出一份体面的告别,“已经极为宝贵的经历”,“为他感到骄傲”,“接下来专注于恢复到百分之百”。如果不是中国赛的特殊节点,这声明听起来甚至像某个流行文化里已经泛滥的励志模板,苍白但不得不说,像深夜速食店里的泛白汉堡,没人真正在乎它温度是否刚刚好,只要方便,能够咽下即可。
![]()
但我们说回那场比赛。十月十日,澳门。篮网和太阳,季前赛。曾凡博被派上场,第二节,出战十分零六秒。没有出手。没有得分。一次抢断,三次犯规。你可以说这是一个菜鸟的日常,你也可以说,这不是比赛本身而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和商业利益的仪式。观众席上中国球迷的欢呼,球衣销售的数据,每一个按动快门和发出的呐喊,都是这“仪式性消费”的注脚。如果说篮球是一种能量的流动,那么这十分钟是被精确配量的能量释放——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完成一个商业逻辑中闭环的剧场。
很难不被裹挟进入一个悖论式的思考:篮网究竟为何需要曾凡博?是为了丰富轮换?是为了发现潜力?还是更精确——为中国赛的门票与关注度添砖加瓦?这一连串操作的“偏执核心”其实极为单纯:曾凡博的商业象征意义,被最大化地提炼、运用、然后在时限用尽的那一刻归零。一份Exhibit 10合同,如同NBA里最廉价的入场券,无保障,无成本,训练营期间随时可抛弃,像快递员手里那张没用完的快递单,粘贴完毕,扔进回收桶,不会有任何纠结,仅仅是一次物流动作。
![]()
五个半月前。4月29日。曾凡博严重腰伤。从卧床静养到三个月后的恢复训练,然后只有20天的有球训练,就已赶赴布鲁克林。不同的人对这个节点,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可惜,认为“本来还可以多做一些特训,试训其他NBA队”,时间被伤病吞噬。而有人——我偏执地相信,这种剧本其实恰好契合了这个赛季NBA对中国球迷的一种精准营销需求。并不是曾凡博能力不济,而是他登台的节奏刚好可以满足议程里的每一个商业动作,这种“巧合”背后,是体系化操作的冷静算计,像编剧在分镜剧本中移动演员的位置,确保画面不会失焦,也不会出现过火的表演。
为什么是曾凡博?这不是偶然。中国新生代的篮球符号。在CBA打出一些亮眼场面,年轻,技术还在原型阶段,伤病也是剧本里必须的铺垫。他的竞技形象,被NBA官方搬上中国赛,制造一种“国人登陆NBA”的戏剧性期待,既不会真的放弃舞台资源,又能安全控制公众情绪。看看数据——零得分,零出手机会。你定位他为真正的球员?不如说是象征意义上的“演员”,在商业剧本里完成一次文化交互。观众们在澳门的球馆里高呼,购买一件写着Zeng的球衣,仿佛在见证某种历史,可即便你喊破嗓子,比赛结束,曾凡博要走,合同到期,没有舞台,没有角色,只有回归日常的背影。
![]()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仪式性消费,俱乐部用一份临时合同将曾凡博推进商品化“风景之中”。你能说篮网阴险吗?你能指控他们只是“卖票”?这就是NBA的本能——商业逻辑的优先级高于体育逻辑。在“全球化”的招牌下,身份的张力与门票的数字化流量持续博弈。每一次中国球员的短暂亮相,都是一道被反复演练的烟花,绚烂、消逝,然后新一轮商品逻辑接管舞台。曾凡博不过是最新一颗被点燃的火星,所需时间、空间、情绪,全都在演算之中。
当然,曾凡博不是没有竞技价值。只是在这场节奏里,他来不及证明一切。膝伤、腰伤、训练时间不足,这不是借口,是现实。NBA的赛场不会等待任何人的康复进度,商业节点的推进速度要远高于肌肉修复的时间表。篮网需要的是他此刻的出场,而不是未来可能的爆发。这种冷酷的选择,像夜市里老板在12点准时收摊,不管你是否还在路上,为自己下锅的那碗面,永远不会等你。
比喻总是苍白,除非我们彻底弃用那些模板。曾凡博这十分钟的NBA体验,更像在豪华赌场里投入一枚冷硬的筹码,听见机器吐出清脆的和弦,可在你以为好运刚要启动时,灯突然灭了。票根还在口袋里,心跳还在胸腔里,但你不再属于那个关于赛场奇迹的东方故事。篮网这一手,既不是恶心,也不是惊喜,而是商业剧场里的必然桥段,他们只是在规定动作时间耗尽时按下快进键,没有可惜,只有效率。
问题来了,下一位曾凡博会是谁?未来的中国篮球希望会怎样被NBA再次“仪式性消费”?我们愿意一次次相信故事,还能否要求下一个走上NBA球场的中国球员,不只是“国籍的象征符号”,而是真正决定比分的人?谁来打破这场商业剧本里的循环模式?谁,能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而不仅仅是背景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