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湖南省人民医院门诊接诊了一位56岁的男患者。他身材偏瘦,却因为反复低血糖而前来就诊。医生详细询问饮食习惯后发现,老人每天都坚持“吃饭七分饱”,晚餐甚至只吃一点水果。问其原因,他说:“听说‘吃饭七分饱,活到九十九’。”
然而,医生却摇了摇头:“七分饱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特别是过了50岁的人群。”
这句话,打破了不少人的认知。
![]()
七分饱,是不是“万能公式”?
“吃饭七分饱”这个观念,源自传统中医“节制饮食”思想,也曾被不少研究佐证对延长寿命有益。但是,它不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养生标准。
尤其是50岁以后,人体代谢率下降、肌肉量减少、胃肠功能减弱,如果长期摄入不足,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甚至诱发肌少症。
国家卫健委《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指南》明确指出:老年人应保证每日三餐规律,营养需丰富均衡,避免食物摄入不足。
也就是说,过了50岁,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而是吃得对、吃得巧,才是关键。
那么,50岁以后,吃饭到底该怎么吃?医生提醒:牢记以下7点,远比“七分饱”更靠谱。
![]()
第一点:吃饭要规律,别想饿了才吃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自己活动量少,觉得“饿了再吃”没问题。但事实上,饿过头再进食,容易造成血糖波动,甚至诱发低血糖昏厥。
胃肠也需要“按点上班”,规律进食能维持肠胃蠕动,减少便秘、消化不良风险。医生建议:每天三餐定时,最好固定时间吃饭,让身体形成节律。
第二点: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一项发表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1%。
很多人认为早餐随便对付一下就行,喝杯牛奶、吃个馒头就出门了。但50岁后,早餐更需注重蛋白质与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鸡蛋、豆浆、全麦面包、燕麦,再搭配一点水果,既能提供能量,又有助于肠道健康。
![]()
第三点:每顿饭里要有蛋白质
蛋白质是维持身体功能的关键营养素。50岁后,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如果摄入不足,容易引发肌少症,走路没劲、容易跌倒。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中老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应摄入1.0—1.2克蛋白质。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60—72克蛋白质,分到每餐都要有蛋白质来源:肉、蛋、奶、豆制品都可以。
第四点:少吃精致碳水,但不能不吃主食
“戒碳水”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养生秘诀”,但对中老年人来说,主食是基础能量来源,不可偏废。
过度限制碳水,会导致代谢紊乱、情绪不稳、甚至诱发营养不良性贫血。但确实应减少高GI值(升糖指数)的精致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面条。
医生建议:主食可以选择杂粮、糙米、燕麦等“慢碳水”,既能稳定血糖,又能增加饱腹感。
![]()
第五点:饭吃慢一点,至少20分钟
很多人吃饭三五分钟搞定,尤其老年人牙口不好,食物嚼几下就吞下去。这样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容易吃过量。
研究显示,进食时间少于10分钟的人,更容易超量摄入热量。而20分钟以上的进食时间,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饱”的信号,减少暴饮暴食。
医生提醒:细嚼慢咽,不仅保护肠胃,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第六点:晚餐别太晚,也别太少
不少老年人怕胖、怕血糖高,晚餐干脆不吃或者只吃水果。但这其实是个误区。
晚上长期不进食,会导致夜间低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发生夜间低血糖昏迷。而只吃水果,则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和营养失衡。
医生建议:晚餐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点前后,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鱼类、蒸蛋、蔬菜等,既满足营养,又避免肠胃负担。
![]()
第七点:每周测一次体重,关注“隐形消瘦”
体重不是越轻越好。50岁后,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可能意味着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的信号。
如果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就要引起警惕。比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半年内掉了3公斤以上,就应及时检查。
医生建议:每周固定时间称一次体重,记录变化,及早发现问题。
![]()
吃得科学,远胜“吃得少”
“七分饱”的确对年轻人或肥胖人群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对50岁以上人群来说,如果照搬这个标准,可能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健康饮食,从来不是简单的“少吃多动”,而是吃得合理、吃得均衡、吃得有节制。
50岁以后,身体的每一次衰退都需要营养来支撑。与其盲目节食,不如认真吃好每一顿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