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是一位56岁的退休教师。两个月前,她的大便次数突然增多,一天三四次,但没有剧烈腹痛,也没有体重骤减。偶尔感到些许乏力,她和家人都没太放在心上,只以为是肠胃功能紊乱,简单调整饮食、吃点益生菌便草草了事。
可是,这平淡的症状背后,却悄然埋伏着一颗“定时炸弹”。直到家人实在不放心,陪她挂了消化内科,常规的胃镜也未查出异常。
![]()
但医生并未放松警惕,建议补充做一次内镜超声。谁知,这一步成了“救命转折”,王阿姨最终被确诊为胰腺癌,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癌王”。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频繁大便、无其他明显症状,却能和凶险的胰腺癌扯上关系?常规胃镜到底有无局限?内镜超声为何能揪出隐秘的“凶手”?还有,类似的身体变化,又有哪些人容易忽略?
很多人听说“胃镜筛查最全面”,但事实上,“胃镜”主要观察食管、胃和部分十二指肠,其视线范围之外的器官,如胰腺、胆道、肝脏,就属于“盲区”。而胰腺的位置极为隐蔽,早期病变极易“躲过”普通胃镜和CT的“法眼”。
![]()
胰腺癌又被称为“癌王”。因为早期症状极其隐匿,等到出现黄疸、剧痛、体重骤降,往往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0%。研究表明,胰腺癌患者首次出现的是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多时,超过64%的人会误以为是肠胃疾病,延误了黄金治疗期。
内镜超声(EUS),被医学界称为“消化道深处的探照灯”。其探头可“贴近”胰腺,从胃或十二指肠内壁对胰腺、胆囊、胆管、肝脏等做出高分辨率成像,检出率远高于普通超声和胃镜。著名三甲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数据表明:经过内镜超声检查,早期胰腺癌检出率提升了约45%,为挽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
大便次数增多、消化不良、不明原因乏力、体重逐渐下降、黄疸,都是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可能发出的“预警”。尤其是持续两周及以上、找不到明显诱因的症状,都建议重视,及时就医。
继续忽视类似症状,身体可能逐步“示警”:
消化道表现逐步加重
胰腺功能受损,胰酶分泌减少导致脂肪消化障碍,粪便常发泡、呈油腻状,腹泻或便次增多。 研究显示,60%以上胰腺癌患者病发初期有大便异常,但常被误认为是胃肠炎。
慢性疲劳与不明体重下降
胰腺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一旦功能受损易导致乏力、体重下降。 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2年数据,胰腺癌患者半年内平均体重下降6-12公斤。
![]()
黄疸与消瘦并发
随病变进展,肿瘤压迫胆管,病程进入中期后,70%患者会出现皮肤、眼白变黄(黄疸),伴有皮肤瘙痒、茶色尿等表现。
腹部隐痛和上腹包块
晚期胰腺癌腹痛剧烈但多为隐匿性,偶尔可触及上腹部包块,医学数据显示错过早期诊断,存活时间大幅缩短。
血糖水平波动
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都可出现血糖异常波动。约有15-20%胰腺癌患者以新发糖尿病为首发症状。
上述每一项变化都不是“危言耸听”。正如王阿姨那样,身体的微妙变化,常常只是健康的敲门砖。很多人正是因为“症状太轻”,误以为自己只是肠胃不适,从而错过了早期救治时机。
面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不适和身体变化,抓住黄金预警期尤为关键:
第一招:注意长期、反复的消化异常
如果大便次数突然增多或持续异常两周以上,且排除饮食异常、急性肠炎等常见原因,应及时就医。
第二招:常规检查不能解决问题时,主动问“能否做EUS(内镜超声)”
58%的早期胰腺癌患者,普通胃镜、B超、CT均未检出。内镜超声敏感度高,尤其适合家族有肿瘤史、消化道症状复杂、常规检查未明原因者。
第三招:关注全身表现,而非只看局部
无论是否伴随腹痛,若合并体重下降、乏力、黄疸、消瘦,须提高警惕,主动向医生详细描述所有症状。
![]()
第四招:主动体检,重视消化系统专项筛查
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有吸烟饮酒史、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家族史者,更应每年一次消化系统专项筛查,包括内镜、肿瘤标志物、腹部影像学等。
医学共识强调,早期胰腺癌诊断难度极高,但通过权威的内镜超声等手段,发现率正逐年提升。健康,其实就藏在每一个“不习惯的习惯”里。
王阿姨的不幸和转机,提醒我们,日常中那些被忽视的“小毛病”,也许正是身体给你的“大警告”。只有主动了解、及时排查,不等疾病“显山露水”,才能守护健康生命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